在中国西南的版图上,柳州长期以来以两张名片示人:一张是风靡全国的网红美食“螺蛳粉”,另一张则是底蕴深厚的工业重镇。然而,在“十四五”规划步入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这座老牌工业城市正通过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试图打破外界对其“传统重工业基地”的刻板印象。数据显示,柳州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高达61.1%,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更使其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柳州正在探索一种不同于一线城市“高举高打”的新能源发展路径,为中国二三线工业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01 智造重塑:从“流水线”到“岛式”的生产革命
传统汽车工业延续百年的“流水线”生产逻辑,正在柳州遭遇技术性的颠覆。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柳州并未止步于单纯的设备更新,而是触及了制造流程的核心。
上汽通用五菱建成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造智能工厂,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串联式流水线的刚性束缚。通过将生产流程拆解为一个个灵活可变的“智能岛”,工厂能够根据个性化订单需求动态调整生产节奏,极大提升了制造的柔性与效率。与此同时,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引入广西首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造车”的科幻场景落地。这些人形机器人并非简单的机械臂,而是具备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三智”协同能力的智能终端。这种与华为等科技巨头深度合作的制造升级,标志着柳州汽车产业已从单纯的“制造”迈向了数据驱动的“智造”新阶段,为产业的高端化转型奠定了物理基础。
02 链式集聚: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攻坚战
长期以来,整车制造虽然产值巨大,但若缺乏核心零部件的掌控力,产业地基便难言稳固。柳州深知,要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必须解决产业链“缺芯少魂”的痛点,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依托累计生产3200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突破300万辆的庞大产业规模,柳州充分发挥“整车牵引”效应,强力推进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集群发展。通过引进国轩高科、瑞浦赛克等行业龙头,柳州迅速补齐了动力电池版块的短板,目前已建成新能源电池电芯产能55.5吉瓦时。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柳州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已超过60%。这一数据的跃升,意味着柳州不再仅仅是零部件的“组装车间”,而是正在蜕变为核心技术的“孵化基地”。阳光新能源、鹏辉能源等企业的入驻,进一步将产业链条延伸至能源供给端,形成了从“造车”到“存能”的完整闭环。
03 模式突围:超高渗透率背后的“柳州逻辑”
61.1%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柳州最为显眼的成绩单,但其成因更值得剖析。这并非单纯依靠补贴政策堆砌的结果,而是得益于一种不仅关注“造好车”、更关注“好用车”的城市级生态布局。
柳州的新能源模式具有极强的普惠特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2.4万个、个人充电桩近4.7万个,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里程焦虑。更为关键的是,柳州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8.8万辆,这种规模效应在小微型电动车领域尤为突出,形成了一种低成本、高频次的绿色出行文化。这种“城市与产业共生”的模式,通过极高的性价比和便利性,成功撬动了下沉市场,证明了在非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同样可以实现对燃油车的大规模替代。
柳州的转型实践,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工业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一个缩影。它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扩张,而是基于自身的工业基因,在生产端通过“岛式”智造与机器人应用实现技术突围,在供给端通过高本地化率构建安全韧性,在消费端通过基础设施下沉培育市场生态。这种“稳扎稳打”的柳州逻辑,不仅为当地赢得了新能源产业的先发优势,也为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存量竞争时代寻找新增长点,提供了一份客观而深刻的实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