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之上,一条看不见的能源动脉正在强劲搏动,将生命线延伸至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截至2025年8月26日,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今年以来入藏油品配置量同比增长8.6%,创近5年来同期新高。
其中,通过管道输送的油品量同比增幅达71%,成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引擎。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西北销售服务西藏市场的质效提升,更彰显了央企保障能源供应的责任担当。
01 精准匹配:数据驱动的产需协同机制
西藏地区的成品油需求因地域广袤、气候多变而呈现显著特殊性。冬季极寒天气下低凝点柴油需求激增,旅游旺季汽油短期波动,牧民转场时农机用油分散——这些特点对资源调配提出了高要求。
西北销售今年创新构建的“市场监测—需求预测—生产协同”全链条工作机制,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依托历年销售数据建模分析,结合气象、交通、旅游热度等多维度信息,西北销售得以更精准预判市场走势。
针对冬季柴油需求占比超60%的特点,他们提前与格尔木炼厂沟通,动态调整生产负荷,将低凝点柴油生产比例优化至合理区间。
面对旅游旺季汽油需求变化,又通过实时监测调整配送节奏,确保供应与需求同频共振。这种“以需定产”的模式,既避免了炼厂产能闲置,又保障了西藏各地加油站的稳定供应。
02 管道提效:能源运输的结构性变革
作为连接青海与西藏的“能源主动脉”,青藏管道的运输效能直接影响西藏油品供应的稳定性。西北销售今年聚焦管道运能释放,在优化运行方案上做足文章。
他们重新梳理沿线分输油库的接卸节奏,根据下游需求动态调整分输量,减少中间环节滞留。
同时建立月度管道对接会和增输上量协调会机制,推动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目标协同,进一步提升管道调峰能力。
数据显示,通过这些措施,管道输油效率显著提升——今年前8个月,管道输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1%,相当于每天有近万吨成品油通过这条“地下油龙”稳定输入西藏。
尤其在极端天气或公路运输受阻时,管道的全天候运行优势愈发凸显,成为西藏用油保障的“压舱石”。
03 铁路协同:多节点保供的精细化管控
铁路运输目前仍承担着西藏约60%的成品油输入任务,但其涉及兰州、玉门、格尔木等多个发货节点,协调难度大。
西北销售今年重点强化了铁路发运的全流程管控:每日更新西藏地区成品油运行情况报告,实时监控在途重车轨迹,动态调整次日请车计划。
公司深化了三大发货点的协同机制,构建“信息共享、装车同步、发运协同”的保供网络。
2024年10月,公司通过铁路向西藏地区发运成品油超10万吨,同比增长11%,创单月历史最高纪录。
这种协同带来的变化直观可见:过去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装车延迟、运输衔接不畅等问题大幅减少,铁路发运的准点率和效率显著提升,为西藏市场提供了更稳定的油源保障。
8.6%的增长不只是一个数字,对西藏而言,这意味着更多加油站不会出现“断档”,更多农牧民的农机不会因缺油停转,更多游客的旅程不会因补给不足受阻。
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油品稳定供应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系到民生保障和边疆稳定。这条看不见的能源动脉,正在成为西藏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