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热,具身智能概念点燃另一条赛道......

PEEK、钕铁硼、镁合金等关键材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拐点作者|瑞雪编辑|时楠具身智能概念越发火热。在“2025世界人形

PEEK、钕铁硼、镁合金等关键材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拐点

作者|瑞雪

编辑|时楠

具身智能概念越发火热。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齐聚北京。除了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赛事还设置了专门考验机器人实际应用水平的场景赛,众多品牌机器人表现不俗,引发热议。

机器人产业链繁杂,涵盖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软件算法、应用场景等多个环节。硬件是否稳定、散热情况、关节电机的扭矩等,都对机器人最后的成绩有影响。

人形机器人的火热,正带动着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升温,也点燃了原材料产业。格物致胜预计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50万台,2035年达到800万台的水平,所需原材料也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多家机构坚定看好人形机器人原材料相关产业。

01

更多新材料被开发与应用

光大证券分析称,每一百万台人形机器人出货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拉动顺序为PEEK>镁合金>钕铁硼>铝合金>钢材。

分别拆解来看:

1. PEEK材料

PEEK(聚醚醚酮)是一种特种工程塑料,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高温特性,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肌肉和骨骼等部位。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27年,PEEK材料的市场需求将显著提升,从2334吨增长至5079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8%。PEEK的生产需要氟酮(DFBP)作为核心原材料,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PEEK产业链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 钕铁硼

钕铁硼是一种高性能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电机中。以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为例,每台机器人需要约4.5公斤的钕铁硼,预计在未来1000万台的需求下,将拉动4.5万吨钕铁硼的市场需求。钕铁硼的需求增长将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如金力永磁和宁波韵升等公司。

3. 镁合金

镁合金因其轻量化特性,成为人形机器人结构件的重要材料。轻量化不仅能降低机器人的自重,还能提高能效,减少能耗。随着人形机器人对轻量化材料的需求增加,镁合金的市场前景广阔,相关企业如宝武镁业和旭升集团将受益于这一趋势。

4. 特种钢材

特种钢材在机器人零部件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50CrMo4合金钢、GCr15轴承钢等。每台人形机器人使用的特种钢材量分别为7.7公斤、1.4公斤和4.9公斤,随着人形机器人销量的增加,特种钢材的需求也将显著上升。中信特钢和太钢不锈等企业在特种钢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将受益于这一增长趋势。

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性能,也为相关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新材料被开发和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02

十年内有望达千亿RMB产值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后,市场将目光聚焦于这个千亿赛道。

据我们了解,人形机器人已有商业应用场景落地预期,例如巡逻、物流仓储;商业化进程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则有EVE和Digit。

美国1X technologies公司与ADTcommercial公司共同研发的人形机器人EVE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巡逻安保场景。Digit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在物流仓储环节,进行的任务主要包括卸载货车、搬运箱子、管理货架等,预计将在2025年全面上市。

马斯克曾表示其设计Tesla机器人的远景目标是让其服务于千家万户,比如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等。目前较有潜力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主要为制造业、航天探索、生活服务业、高校科研等,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有望实现制造业场景应用的突破,小批量应用于电子、汽车等生产制造环境。

在国内,各地也在加紧布局具身智能领域,争取通过差异化路径抢占制高点:

北京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突破100项关键技术。

深圳聚焦工业应用,2023年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1797亿元。

杭州以四足机器人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

上海率先制定具身智能分级标准,构建"AI+机器人"融合生态。

03

结语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 “机器人+”等国家政策的落地实施,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在多个领域加速商业化应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新材料市场也随之兴起。PEEK、钕铁硼、镁合金等关键材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拐点。根据公开报告,一个特斯拉Optimus高性能钕铁硼用量可达到4.5kg。一台人形机器人稀土永磁材料用量大约在3.5kg-4kg左右。这些数字背后是材料企业亟待把握的黄金机遇。

在"减重增效"的核心诉求驱动下,特种工程塑料替代传统金属的进程正在加速。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产替代的推进和规模效应的显现,新材料成本下降将形成"技术突破-成本降低-应用扩大"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刺激相关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