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夯实农业节水增效基础

记者日前从临潼区相关部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该区在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通过“以电折水”监测计

记者日前从临潼区相关部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该区在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通过“以电折水”监测计量模式,推动农业用水管理向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

临潼区耕地面积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4.9万亩,其中井灌区达37.5万亩。针对农灌机井数量多、传统水表计量成本高、维护难、数据采集效率低等现实情况,临潼区转变思路,引入“以电折水”新模式,借助电力数据反推用水量,实现从“经验估算”到“精准计量”的跨越。

2023年至2024年,临潼区利用中央水利发展资金,分两批建设39眼样本井,围绕“科学布设、数据匹配、运维保障”三大核心环节系统推进。样本井布局兼顾山、塬、川等不同地形,配备水表、水位与压力传感器、太阳能蓄能等设施,实现全天候多维数据采集。同时,通过“一井一码一电表一档案”管理,完成全区8411眼机井的信息匹配与关联,水电匹配率、样本井在线率均达100%。

在机制建设方面,临潼区构建了“制度+技术+队伍”三位一体的运维体系,出台多项管理办法与维护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与处置流程,并搭建起区、街、村三级管护网络,通过手机APP与监测平台实现远程监管与智能预警。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临潼区“以电折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监管更加精准高效,项目投入较传统模式降低70%,人工巡检量下降80%,监管效率提升3倍以上。该模式不仅为地下水“双控”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也通过超定额用水预警机制,有效引导农户节约用水,推动农业灌溉走向精细化管理。

“‘以电折水’不仅是破解农业灌溉计量难题的创新之举,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路径。临潼区的探索实践,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临潼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临潼区将继续深化“以电折水”应用工作,编制区域折水系数图册,优化监测网络,拓展微咸水地区监测,推进数据智能推送与政策联动,逐步建立“节奖超罚”机制,进一步夯实农业节水增效的基础。(记   者:王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