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这太离谱了!雷达屏幕上捕捉到的信号……”
空管中心的年轻技术员张伟强瞪大眼睛,声音里满是不可思议。
“什么信号?你说清楚点!”
总指挥赵志刚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烦。
“是FL3921,那架17年前失联的航班!”
张伟强指着屏幕,数据清晰地显示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航班号。
“你是不是搞错了?那架飞机早就坠毁了!”
赵志刚猛地站起身,眼神里透着震惊和怀疑。
“可信号确实存在,而且还在请求降落许可!”
指挥室里瞬间安静得像坟墓,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大家心里都清楚,FL3921代表着什么——那是民航史上最神秘的未解之谜。
现在,这架消失了17年的飞机竟然重新出现在雷达上。
赵志刚的手不自觉地抖了起来,脸色变得像纸一样白。
01
2007年3月15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细雨绵绵。
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味道。
“FL3921航班开始登机,请乘客拿好登机牌准备上机。”候机大厅里,广播员甜美的声音回荡在每个角落。
机长陈国栋最后一次核对了飞行计划。
波音737-800,机龄才3年,各项检查都显示状态完美。
从南宁飞往北京,航程预计2小时45分钟。
天气预报说航路上可能有些小颠簸,但完全在安全范围内。
“机长,乘客已经全部登机,总共156名乘客,8名机组人员。”乘务长林晓雯快步走来,汇报情况,语气平稳。
“好的,准备关闭舱门。”陈国栋点点头,检查完最后的数据。
陈国栋是个飞了20年的老机长,累计安全飞行时间超过8000小时。
在他眼里,这不过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航班任务。
14点30分,FL3921航班准时从南宁起飞,直奔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飞机缓缓滑行,引擎的轰鸣声让地面微微震颤。
机舱里的乘客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故事。
商务舱里,几个穿着西装的生意人正低声讨论北京的合作项目。
经济舱里,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有去北京出差的政府职员,还有几个准备转机出国的大学生。
座椅靠背上的小屏幕播放着安全须知,气氛轻松。
周浩坐在23A靠窗的座位上,手里翻着一本北京旅游攻略。
他计划出差结束后,带妻子和3岁的女儿来北京玩几天,逛逛故宫和天坛。
“先生,您想喝点什么?”空乘人员微笑着推着饮料车走过来,声音温柔。
“来杯咖啡,谢谢。”周浩合上攻略书,抬头看了看窗外厚厚的云层。
旁边的座位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正轻拍着怀里的婴儿。
孩子大概六个月大,睡得正香,小脸红扑扑的。
“您的宝宝真乖。”周浩笑着搭话,语气里带着善意。
“谢谢您。”年轻妈妈露出笑容,“第一次带他坐飞机,还怕他会闹腾呢。”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没人会想到,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平静的交谈。
飞机平稳地穿梭在云层中,窗外的景色如画。
15点45分,飞机飞到桂林上空,高度保持在9800米。
副驾驶杨磊按例向地面报告:“桂林空管,FL3921,高度9800米,一切正常。”
“FL3921,桂林空管收到,继续保持航向。”地面传来的回应清晰而简短。
这是地面最后一次收到飞机的通讯信号。
之后,一切都变得诡异起来。
16点12分,周浩刚想闭眼休息,飞机突然猛地晃了一下。
他抓紧扶手,心跳不由得加快。
“各位旅客,由于遇到气流,飞机有些颠簸,请系好安全带。”林晓雯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客舱,试图安抚大家。
但这不是普通的气流颠簸,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
飞机摇晃的幅度越来越大,持续时间也异常长。
驾驶舱里,陈国栋紧盯着仪表盘,眉头拧成了结。
导航设备开始显示一串乱七八糟的数据。
“杨磊,你看看这是怎么回事?”陈国栋指着GPS屏幕,语气里透着不安。
屏幕上的坐标像中了病毒一样疯狂跳跃,一会儿显示在桂林上空,一会儿又跑到南海附近。
杨磊的额头渗出了汗珠。
“机长,雷达也出问题了。”杨磊检查着雷达系统,“显示周围有很多不明物体,可外面什么也看不见。”
更诡异的是,无线电通讯开始断断续续。
耳机里只剩下刺耳的电流杂音。
“桂林空管,FL3921呼叫,我们遇到技术故障……”陈国栋一遍遍尝试联系地面,声音越来越急促。
但回应他的只有无尽的噪音。
驾驶舱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压抑。
客舱里,乘客们也开始慌了。
飞机的颠簸越来越剧烈,行李架上的包都开始晃动。
“这是怎么回事?飞机会不会出事?”
一个西装革履的乘客忍不住抱怨,声音里带着恐慌。
“不会真的有危险吧?”另一个乘客小声嘀咕,眼神四处张望。
周浩紧紧抓着扶手,心跳得像擂鼓。
他脑子里闪过妻子和女儿的笑脸,如果自己回不去了……
就在这时,一道奇怪的光芒从窗外掠过。
那光芒不像闪电,也不像阳光,带着一种无法形容的诡异色彩。
“你们看见那光了吗?”一个乘客小声问,声音里满是惊恐。
“看见了,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乘客瞪大眼睛,盯着窗外。
驾驶舱里,陈国栋和杨磊也看到了那道光。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突然开始自己操作,完全不听指令。
“操纵杆没反应了!”杨磊用力拉着操纵杆,额头上青筋暴起。
“切换到手动驾驶!”陈国栋果断下令,试图夺回控制权。
但所有控制系统都像死了一样,完全没有反应。
飞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飞向未知的方向。
“机长,我们现在的坐标……”杨磊盯着GPS屏幕,声音颤抖,“这不可能,显示我们已经飞出了地球大气层!”
“你说什么?”陈国栋一把抢过屏幕,数据确实显示在地球之外。
可窗外明明还是蓝天白云,飞机还在平稳飞行。
这违背了所有常识。
就在这时,所有仪表盘突然黑屏。
驾驶舱里陷入一片死寂。
飞机进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引擎还在运转,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乘客还在座位上,却一个个失去了意识。
客舱里安静得可怕。
周浩觉得眼皮越来越重,意识像被抽空一样。
他想拿起手机给妻子打个电话,可手完全不听使唤。
他最后看到的,是那道神秘的光芒完全吞没了整架飞机。
然后,一切都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地面上,FL3921从桂林空管的雷达屏幕上彻底消失。
空管员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
“FL3921,桂林空管呼叫,请回应。”空管员的声音在无线电里回荡,带着一丝不安。
没有回应。
空管员的额头开始冒汗。
“FL3921,桂林空管紧急呼叫,请立即回答!”他提高了嗓门,语气里满是焦急。
依然没有回应。
空管中心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空管中心迅速向民航总局汇报了情况。
总局立刻启动了紧急预案,空军、海军、武警全部出动。
这成了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搜救行动。
搜救范围覆盖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四个省份。
“太不合理了。”搜救指挥官孙将军盯着地图,眉头紧锁,“这么大一架飞机,怎么可能一点痕迹都没有?”
“会不会是恐怖袭击?”一个副官小声猜测,眼神里透着不安。
“没有任何恐怖组织宣称负责。”孙将军摇摇头,否定了这个假设。
“那会不会是机械故障导致坠机?”另一个参谋提出新的可能性。
“如果是坠机,总该有残骸,可我们什么都没找到。”孙将军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搜救行动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
声纳探测器反复扫描可能的坠海区域,卫星图像分析了每一块可疑地形。
甚至连深海潜水器都派了出去。
但结果让人绝望——什么都没找到。
连一块飞机碎片都没发现。
搜救队像是和大海捞针一样毫无头绪。
刘芳抱着3岁的女儿,坐在电视机前泪流满面。
她的丈夫周浩就在那架飞机上,原本说好谈完生意就带北京烤鸭回家。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女儿奶声奶气地问,眼睛里满是天真。
刘芳哽咽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电视新闻里反反复复播报搜救进展,但每次都是“暂无发现”。
搜救行动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数万人参与,耗费了上亿元资金,可FL3921就像蒸发了一样。
三个月后,搜救指挥部召开了最后一次发布会。
气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经过三个月的全力搜救,我们遗憾地宣布,FL3921航班搜救行动正式终止。”孙将军的声音低沉,脸上写满了疲惫。
“我们推测,飞机可能因极端天气或机械故障,在某个未知区域坠毁。”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
“乘客和机组人员呢?他们还有希望吗?”一个记者急切地提问,话筒几乎怼到孙将军脸上。
“根据专家判断,失联这么久,机上人员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孙将军的回答像一记重锤,砸在所有人心里。
民航总局最终发布了调查报告:FL3921航班因不明原因失事,机上164人全部遇难。
这份报告简短而冰冷。
但这个结论没能平息公众的疑惑。
人们觉得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网上各种猜测和阴谋论像野草一样疯长。
有人说飞机被外星人劫持,有人说它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还有人怀疑是军方的秘密武器误击了飞机。
网络论坛上吵得不可开交。
“我就不信官方的说法!”一个网友在帖子上愤怒地写道,“这么大一架飞机,连块碎片都找不到,太离谱了!”
“肯定有大秘密被藏起来了。”另一个网友附和,语气里满是怀疑。
可不管公众怎么质疑,官方的立场始终没变:FL3921失事,无人生还。
调查到此为止。
家属们陆续拿到了死亡证明和赔偿金。
刘芳用赔偿金在老家买了套小房子,独自拉扯女儿长大。
但她从不相信周浩已经死了。
她总觉得丈夫还活着,只是去了某个她找不到的地方。
“爸爸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她这样安慰女儿,声音里带着一丝希望。
每年3月15日,刘芳都会去机场候机大厅等着。
她幻想着那架飞机能奇迹般飞回来。
机场的工作人员都认识她,知道她的故事。
他们从不赶她走,只是默默让她在角落里坐着。
17年过去了。
时间像刀子,刻在刘芳的脸上。
当年的3岁小女孩如今已经20岁,在北京上大学。
刘芳的头发也开始花白,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年妇女。
可她还是每年去机场等。
像是一种仪式,也像是一种信念。
没人相信奇迹真的会发生。
但刘芳从没放弃过。
02
2024年3月15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晴空万里。
阳光洒在停机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今天是FL3921失联17周年。”空管中心的值班主任李建华盯着雷达屏幕,低声自语。
作为一名老空管员,李建华对这个日子格外敏感。
17年前,他还是个新人,亲眼见证了那场震惊全国的失联事件。
“主任,您还记得那件事啊?”年轻的空管员小王好奇地问,脸上带着几分八卦的神情。
“怎么可能忘得了?”李建华摇摇头,眼神里满是感慨,“那是我见过最离奇的事,一架飞机说没就没了,连块残骸都没留下。”
“听老同事说,当时搜救队找了三个月,连颗螺丝都没找到。”小王啧啧称奇,语气里带着不可思议。
“没错,我干了20年空管,见过各种事故,可FL3921这种事真是独一份。”李建华叹了口气,目光又回到雷达屏幕上。
“会不会真是网上说的,穿越到什么平行宇宙去了?”小王半开玩笑地说,咧嘴笑了笑。
“别瞎扯淡!”李建华瞪了他一眼,“咱们是搞科学的,少提这些玄乎的东西。”
“可主任,您说一架大飞机,咋就能彻底消失呢?”小王挠挠头,“就算坠机炸了,也该有点碎片吧?”
这个问题困扰了李建华整整17年。
当年参与搜救时,他就觉得这事太邪门了。
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卫星、雷达、GPS一应俱全。
一架民航客机怎么可能凭空蒸发?
“可能掉进深海沟里了,也可能是被什么未知的自然现象吞了。”李建华沉吟片刻,试图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总之,科学迟早会搞清楚的。”他补充了一句,像是在安慰自己。
14点30分,正是17年前FL3921起飞的时刻。
李建华习惯性地扫了一眼雷达屏幕。
突然,他整个人愣住了。
屏幕上多了一个光点,正从南方朝北京飞来。
这很正常,每天都有无数航班飞往北京。
但光点旁边的航班信息让李建华心跳加速:FL3921。
“这不可能……”李建华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可雷达屏幕上清清楚楚:FL3921,高度9800米,速度每小时850公里。
目标直指北京。
“小王!快过来看这个!”李建华大喊,声音都在发抖。
小王凑过来,看到屏幕上的航班号,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这……FL3921不是17年前失联的吗?”
“你再检查一遍,会不会是系统出错?”李建华强迫自己冷静,希望只是技术故障。
小王飞快地检查了雷达系统的参数,脸色更难看了。
“主任,系统完全正常,这是个真实的目标。”
“应答器代码呢?”李建华追问,声音里带着最后一丝希望。
“8932,就是当年FL3921的代码。”小王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哼哼。
李建华只觉得一阵头晕。
17年了,那个消失的航班号竟然又出现了。
“立刻向上面报告!”李建华果断下令,“通知所有相关部门!”
“报告啥?说FL3921回来了?”小王一脸懵,“上面会信吗?”
“不管信不信,这是事实!”李建华已经抓起电话,拨通了民航总局的紧急热线。
几分钟后,总局局长黄国栋的电话打了回来。
“李建华,你确定雷达显示的是FL3921?”
“绝对确定!航班号、应答器代码、飞行高度,全都对得上!”李建华的声音斩钉截铁。
“这不可能,FL3921失联17年了!”黄国栋的语气里满是震惊。
“我也觉得不可能,可数据就在这儿!”李建华顿了顿,“您可以让其他机场的雷达再确认一下。”
五分钟后,黄国栋再次来电。
“广州、上海、西安的雷达都看到了,确实有个目标显示为FL3921,正朝北京飞。”电话里沉默了几秒。
黄国栋的声音变得低沉而严肃。
“立刻启动最高级别应急预案!”他果断下令,“所有部门马上到位!”
首都机场瞬间炸开了锅。
警笛声、脚步声响成一片。
机场公安、消防、医疗、技术团队全部出动。
跑道被紧急清空,其他航班暂停起降。
民航总局的专家组连夜飞往北京。
国家安全部门也派出了特别行动小组。
不知从哪儿走漏了风声,记者们像闻到血腥的鲨鱼,蜂拥而至。
机场外很快挤满了媒体车辆。
“快看新闻!”一个机场工作人员举着手机喊,“网上已经传疯了!”
微博、微信、各大新闻网站都被这个消息刷屏。
标题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
“震惊!失联17年客机重现雷达!”网友们的评论区炸开了锅。
“FL3921航班神秘归来,真假?”有人贴出了雷达截图,引发热议。
“消失17年的波音737再现天空!”这条新闻的阅读量瞬间破亿。
消息传播得比飞机还快。
不到一小时,全国都知道了。
刘芳正在厨房做饭,手机突然响了。
是女儿从学校打来的,声音激动得发抖。
“妈,快看新闻!说失联17年的飞机又出现了!”女儿几乎是在喊。
刘芳手里的菜刀“哐当”掉在地上。
她愣了几秒,脑子里一片空白。
她颤抖着打开手机,新闻标题铺天盖地。
当看到“FL3921”这几个字时,眼泪瞬间决堤。
17年了,她等了整整17年。
每一天都在煎熬中度过。
她抓起包,拨通了出租车的电话。
“去首都机场,越快越好!”
“师傅,能不能再快点?”刘芳坐在出租车后座,声音里带着哭腔。
“您也是去看那架神秘飞机的吧?”司机从后视镜看了她一眼,语气里满是好奇。
“我丈夫在那架飞机上。”刘芳捂着嘴,眼泪止不住地流。
“真的?那您快去吧,没准真是奇迹!”司机也被震撼了,脚下油门踩得更深。
“我开了20年出租车,啥怪事都见过,可这种事还是头一回。”他感慨了一句,车速又快了几分。
机场外已经挤满了记者和围观群众。
警戒线拉得老远,警察在维持秩序。
“请问您是FL3921乘客的家属吗?”一个记者举着话筒,拦住了刚下车的刘芳。
“是的,我丈夫周浩在那架飞机上。”刘芳抹着眼泪,声音哽咽。
“您对飞机重现有什么看法?”记者追问,摄像机镜头怼得更近了。
“我就知道他没死!”刘芳激动地喊,“17年了,我一直在等他回来!”
机场内,专家们正围着雷达数据紧急分析。
屏幕上的光点依然稳定,航迹清晰。
“飞机的航向和速度完全正常,没任何异常。”雷达专家汇报,语气里带着困惑。
“可这怎么可能?失联17年的飞机还能飞?”另一个专家皱着眉头,提出了所有人心里的疑问。
“也许它一直藏在某个地方,现在才飞出来?”有人大胆猜测,试图找个合理的解释。
“17年!飞机的燃料早该用光了!”燃料专家摇摇头,否定了这个假设。
“那它现在靠什么飞?”这个问题让所有人哑口无言。
“会不会是某种军事实验?”一个专家小声提出,眼神里满是试探。
“不可能,咱们国家没这种技术。”另一个专家果断反驳。
“那外国呢?”提问的人不死心,继续追问。
“如果外国有这技术,干嘛用咱们的民航飞机做实验?”这个逻辑确实站不住脚。
“而且还等17年才放回来,太离谱了。”专家组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03
15点30分,塔台开始尝试联系FL3921。
无线电里传出管制员的声音。
“FL3921,北京塔台呼叫,请回应。”声音在空旷的频道里回荡。
没有回应。
管制员的额头渗出了细汗。
“FL3921,北京塔台紧急呼叫,请立即回答!”他提高了音量,语气更急迫。
还是没有回应。
无线电里只有轻微的杂音。
但飞机仍在按既定航线平稳飞行,越来越靠近北京。
雷达上的光点清晰而稳定。
“试试其他频率。”李建华果断指示,声音里透着焦急。
管制员快速切换了几个备用频率。
但每个频道都像死了一样安静。
“飞机能自动降落吗?”一个年轻管制员小声问,眼神里满是担忧。
“不好说。”技术专家皱着眉头,“现代客机有自动驾驶系统,但17年了……”
“自动驾驶能坚持这么久吗?”另一个管制员追问。
“理论上不可能。”专家摇摇头,“自动系统需要定期维护和燃料支持。”
可眼前的情况已经完全超出了常理。
所有人的认知都被颠覆了。
16点15分,更多的家属赶到机场。
当年164名乘客的家属,有80多人得到消息后火速赶来。
17年过去,有的老人已经去世,有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但失去亲人的痛,依然刻在心底。
“我爸那年56岁,如果还活着,现在该73岁了。”一个中年男人对记者说,声音低沉。
“我妈当时怀着孕,预产期是2007年9月。”一个年轻女子抹着眼泪,“如果她活着,我是不是有个17岁的弟弟妹妹?”
家属们的心情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他们既盼着亲人活着,又怕17年的时间已经改变了一切。
更多的专家也陆续抵达现场。
中科院的物理学家、医学专家、心理学家,甚至还有研究神秘现象的学者。
“如果这架飞机真的失联17年,它去哪儿了?”物理学家张教授抛出了核心问题。
“会不会是进入了什么时空裂缝?”有人小声猜测,语气里带着不确定。
“时空裂缝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从没被证实过。”另一个专家皱眉反驳。
“可现在的情况,逼得我们得想想那些不可能的事。”张教授的语气沉重而严肃。
16点45分,FL3921进入北京空域。
塔台的望远镜里,飞机的身影逐渐清晰。
那是一架波音737-800,外观看起来完好无损。
机身在阳光下闪着光,像刚出厂一样。
“太不可思议了。”管制员赵刚盯着望远镜,声音里满是震撼。
“你怎么确定这就是那架飞机?”旁边的同事问,语气里带着怀疑。
“机身的涂装、尾翼的编号,全都和档案里一模一样。”赵刚指着飞机,“而且机身一点老化痕迹都没有。”
这个发现让专家们更加困惑。
17年的时间,金属总该有些磨损吧?
即使飞机被妥善保存,也不可能这么崭新。
除非……
“除非什么?”一个专家追问,语气急切。
“除非这架飞机根本没经历17年的时间。”技术专家的声音低得像在自言自语。
这个推测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没经历17年?那它去哪儿了?
17点12分,FL3921开始降低高度。
没有任何人为操作,飞机完全靠自动驾驶。
“所有部门注意,飞机即将降落!”现场指挥官通过对讲机下令,声音铿锵有力。
跑道两侧站满了消防、医疗和技术人员。
救护车和消防车一字排开,严阵以待。
记者们被隔离在远处,但长焦镜头死死对准飞机。
直播信号传遍全国。
“太不可思议了。”一个记者对着镜头激动地说,“我们正在见证航空史上最神秘的一刻!”
民航总局局长黄国栋亲自坐镇指挥中心。
他的额头渗着汗珠。
“所有部门注意,飞机即将着陆,做好一切准备!”他的命令通过对讲机传到每个角落。
17点25分,FL3921放下了起落架。
技术人员屏住呼吸,盯着飞机的动作。
“起落架系统正常!”一个工程师兴奋地喊,声音里满是不可思议。
“这说明机械系统还在正常工作。”旁边的专家喃喃自语。
“可17年没维护,起落架怎么还能这么顺畅?”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17点28分,飞机轮胎触碰到跑道。
降落平稳得像教科书一样完美。
现场爆发出掌声和欢呼。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飞机滑行1500米后,稳稳停在指定位置。
跑道上安静得只剩风声。
17年前失联的FL3921,就这么静静地停在那里。
从外表看,和17年前几乎一模一样。
机身上的航空公司标志依然鲜艳,尾号B-3921清晰可见。
阳光下,飞机像一件刚出厂的艺术品。
“开始外围检查。”技术专家王教授带着团队,小心翼翼地靠近。
他们穿着防护服,手持各种检测仪器。
每个人都屏住呼吸。
“机身完整,没有明显损伤。”一个技术员汇报,声音里带着惊叹。
“发动机外观正常。”另一个技术员检查完引擎,低声说。
“起落架功能完好。”第三个技术员的声音更低了。
“但是……”王教授突然停下来,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安。
“怎么了?”指挥中心急切地问。
“机身表面有些奇怪的痕迹。”王教授皱着眉头,“像是被腐蚀或风化,但又不太像。”
“能描述得具体点吗?”指挥中心追问,语气更急了。
“很难形容。”王教授努力组织语言,“有些地方的涂层变得很怪,有种说不出的质感。”
“不像是正常老化。”他补充了一句,声音更低了。
现场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这些痕迹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17年,飞机到底经历了什么?
没人敢轻易下结论。
围观的家属们情绪激动,纷纷向工作人员询问。
哭声和喊声交织在一起。
“我要见我丈夫!”刘芳哭着喊,“让我上飞机!”
“对不起,现在还不行,必须先做安全检查。”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尽量安抚。
“17年了!我等了17年!”刘芳情绪崩溃,泪水模糊了视线。
其他家属也开始躁动。
压抑了17年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
“我儿子那年才25岁,现在该42岁了……”一个老太太喃喃自语,眼神空洞。
“我老公说要带北京烤鸭回来,这一等就是17年……”另一个家属哽咽着说。
“求求你们,让我们看看他们吧!”家属们的哀求让现场气氛更加沉重。
心理专家赶紧上前安抚。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现在必须按程序检查。”
“我们会尽快给你们答案。”专家的声音温柔却坚定。
指挥部决定加快检查进度。
时间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辐射检测正常。”一个技术员汇报,松了一口气。
“有毒气体检测正常。”另一个技术员的声音也轻松了些。
“外围安全检查完成,可以靠近接触。”指挥中心终于下达了新指令。
技术人员开始检查舱门。
每个人都屏住呼吸。
“舱门密封性完好。”工程师老李检查着密封条,眉头紧锁。
“这太奇怪了,17年了,密封条居然没老化。”他低声嘀咕,语气里满是疑惑。
“会不会飞机一直被保存在特殊环境里?”有人猜测,试图找个解释。
“什么样的环境能让飞机保存17年还这么新?”这个问题又把大家拉回现实。
更离奇的是,燃料表显示还有30%的油量。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傻了眼。
“不可能!”燃料专家老张摇头,“17年,燃料早该挥发光了。”
“除非……”他停下来,欲言又止。
“除非什么?”旁边的专家追问。
“除非这架飞机刚从某个地方飞过来。”老张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可17年,哪里的雷达都没见过它!”这个问题让现场陷入沉默。
夜幕降临,探照灯把停机坪照得亮如白昼。
飞机像个巨大的谜团,静静地停在那里。
舱里到底是什么情况?
那164个人还在吗?他们还活着吗?
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
但没人敢轻易打开舱门。
“必须制定详细的开舱计划。”黄国栋召集专家开会,语气严肃。
“我们要为所有可能的情况做好准备。”他的声音里透着沉重。
“如果乘客都活着怎么办?”医疗专家小心翼翼地问。
“如果他们都……”另一个专家没说完,但大家都懂。
“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要科学处理。”黄国栋一字一句地说。
“这不只关系到家属,也关系到我们对这件事的理解。”他补充道,眼神坚定。
04
第二天清晨,更多的专家赶到现场。
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医学专家,甚至还有研究超自然现象的学者。
“这可能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中科院的物理学家张教授说,语气里满是期待。
“如果能解开这个谜,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都会有突破。”
他补充了一句,眼神闪着光。
开舱准备工作紧张进行。
医疗队摆好了各种急救设备。
“如果有幸存者,他们17年没吃没喝,身体肯定很糟。”医生皱着眉头,语气担忧。
“也可能他们没感觉到时间流逝。”物理学家猜测,“如果飞机进入了时空异常区域……”
“那是科幻,不是科学!”另一个专家反驳,语气有些激动。
但面对眼前的怪事,连最严谨的科学家也开始动摇。
一些“不可能”的想法开始冒头。
“根据相对论,时间在不同引力场里流速不同。”张教授解释,“如果飞机进了强引力场,时间可能过得很慢。”
“地球附近哪有这种引力场?”另一个专家皱眉反驳。
“除非……”张教授犹豫了一下,声音低了。
“除非什么?你说外星人?”有人半开玩笑地问。
“我不确定,但得考虑所有可能。”张教授的回答让气氛更沉重了。
刘芳和其他家属被安排在观察区。
他们能远远看到飞机,但不能靠近。
“阿姨,您觉得叔叔还认得我吗?”一个20多岁的女孩问刘芳,声音里带着忐忑。
她是当年一个7岁乘客的姐姐。
她弟弟如果活着,现在该24岁了。
“肯定会的。”刘芳安慰她,可自己心里也没底。
17年了,她从年轻妻子变成了中年妇女。
如果周浩活着,还会认得她吗?
“如果他们活着,这17年对他们是什么感觉?”另一个家属问,声音里满是迷茫。
“可能他们压根不知道过了17年。”有人猜测,“就像睡了一觉。”
上午10点,开舱程序正式启动。
指挥中心的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
“所有部门准备就绪。”现场指挥官通过对讲机确认。
“医疗组准备好了。”医生的声音冷静而专业。
“技术组准备好了。”工程师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安全组准备好了。”安保人员的声音铿锵有力。
“心理辅导组准备好了。”心理专家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录像设备准备好了。”技术员的声音里透着兴奋。
“开始!”指挥官一声令下,行动正式开始。
工程师老李带着特制工具走向飞机。
他的步伐沉稳,但手微微发抖。
整个过程被多个摄像头实时记录。
画面传到指挥中心和相关部门。
“舱门开启程序启动。”老李向对讲机汇报,声音尽量平静。
他小心检查着舱门的每个部件。
汗珠从额头滑下来。
“舱门应急系统正常,但需要外部强制开启。”老李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回。
“明白,按计划执行。”指挥中心回应,语气坚定。
老李开始连接外部开门设备。
这套液压系统能安全打开舱门。
“液压系统启动。”老李汇报,声音里透着紧张。
“压力正常。”他盯着设备,屏住呼吸。
“开始施压。”液压装置开始运转,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舱门缓缓移动。
现场所有人都盯着这一幕。
家属们屏住呼吸,有人双手合十,有人紧握拳头。
空气像凝固了一样。
“舱门移动正常。”老李汇报,“预计5分钟完全打开。”
这5分钟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每个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17年的等待,终于要揭晓答案。
那些乘客怎么样了?还活着吗?
如果活着,这17年他们经历了什么?
没人敢往下想。
“舱门即将完全打开。”老李的声音再次传来,带着一丝颤抖。
所有摄像头都对准了舱门。
探照灯的光束刺破夜色。
现场安静得只剩设备的声音。
家属们的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一些人开始低声抽泣。
有的是紧张,有的是期待。
“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要面对。”一个家属代表低声说,语气坚定。
随着液压装置的轻微震动,舱门的密封开始松动。
一声轻响,门缝渐渐扩大。
“咔嚓”一声,舱门向外打开。
一股陈旧的空气从缝隙里涌出。
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
那气味像尘封了太久的记忆。
探照灯的光束射进黑暗的客舱。
老李小心地探头往里看。
几秒后,他猛地后退一步。
脸色白得像纸,嘴唇发抖。
“我的天……这不可能……”他的声音颤抖得几乎听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