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汉武帝为什么攻打匈奴,这背后的原因竟是?

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90年间,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历时近半个世纪,倾尽全力调动兵力,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名将,率
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90年间,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历时近半个世纪,倾尽全力调动兵力,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名将,率领汉军多达十五次大规模对匈奴的反击行动。 经过这段漫长而艰苦的抗争,汉朝逐步将匈奴势力逐出北方边境。虽然未能完全根除北方的安全隐患,但在攻伐过程中,不仅收复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还扩大了西域的控制范围。同时,汉朝推行迁徙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边疆的经济状况,更重要的是,成功解除匈奴对都城长安的威胁,为北方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那么,汉武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做出抵抗匈奴的决策呢? 一、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光元年之前,汉朝多次采取以和亲为主的策略,以汉宗室女子作为人质,嫁给匈奴单于,试图用和平手段缓解边境紧张。这种做法,既是被动的应对,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一局面起始于汉高祖时期。刘邦率领33万大军北征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困,形势极为危急。面对强大的匈奴,西汉军力相对薄弱,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主动与匈奴结盟,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片刻的休整。这是汉朝首次通过和亲缓解边境压力。此后,惠帝、文帝、景帝相继沿用这一策略。 史料记载,在此期间,汉朝共派遣十位宗室女子嫁给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等匈奴首领,以示友好。 除了和亲,汉朝还大量输送财物。公元前198年,汉高祖接受汉匈双方以长城为界的协议,并承诺每年向匈奴提供丝绸、米酒和粮食。这一援助政策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即位之时。 然而,依靠被动的和亲与财物贿赂,未能根本解决北方的威胁。匈奴骑兵屡次入侵,甚至威胁到都城长安的安全。例如汉文帝时期,虽与匈奴保持和亲,但匈奴背约入侵,边境防御仍需加强,百姓苦不堪言。 二、汉武帝的政治转折:由“无为”到“有为”,崇尚儒学 汉初,为改善国家的贫困和饥荒,遵循黄老思想,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着重恢复农业生产。文景时期,两代皇帝减轻刑罚和徭役,国家进入“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无为而治”的政策逐渐难以应对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景帝时期,七王之乱爆发,诸王的封爵与中央政府的宽松政策发生冲突,经过三个月的激烈斗争,才得以平息。这说明,单靠宽松政策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 匈奴的持续侵扰,更加迫切地要求中央政府采取强硬措施。于是,最初由文帝时期的贾谊提出,后由武帝时期的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并推行的“崇尚儒术,罢黜百家”思想,成为汉武帝治国的核心理念。这一思想强调中央集权,推崇“大一统”,为改变“无为”政策、实现“有所作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中,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正是“有为”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汉武帝的决策,标志着汉朝由守势转向攻势的战略转变,为后续的北方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