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沐三捉髪,一饭三吐哺”,字面意思是说:洗一次头,要挽起三次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大家如果从字面意            
                        
            
                “一沐三捉髪,一饭三吐哺”,字面意思是说:洗一次头,要挽起三次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
大家如果从字面意思看,可能会觉得纳闷,洗个头、吃个饭,这两个日常动作,不是很简单、一次就能搞定的事情吗,为什么要停顿这么多次呢?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典故,我先带大家赏析《史记》原文: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髪,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 · 鲁周公世家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周公旦。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周朝的基业,便开始分封同姓宗族、功臣和亲戚到各地去做诸侯。在建国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公被封到鲁国。但是由于周朝刚刚建立,礼乐等制度也不完备,武王还需要周公的帮助,所以周公就没有去自己的封地,而是留在了首都镐京。

后来武王去世,接班人周成王年幼,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引发一些动乱,就决定辅佐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然后此举却引发了有些人的不满,管叔(周武王姬发同母异父的弟弟)兄弟在朝中就散布谣言说:“周公有私心,独揽大权,将对成王不利。”周公于是对大家说:“我之所以不避嫌,代理国政,是因为武王刚去世,担心有人背叛周室从而引发动乱,如果真发生动乱,我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了天下大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刚建立王朝。而此时武王早逝,成王又很年幼,我这么做,只是为了稳定周朝的大业,别无他心。”
周公先是辅佐成王稳定政局,随后又亲自东征平叛,为周王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初周朝建立之时,给周公分封了鲁地,由于成王年幼需要自己留在朝中辅佐,于是周公命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封地鲁国就任,虽然伯禽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但周公还是不太放心。在伯禽临行前,周公语重心长地对伯禽说:“伯禽,虽然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我仍然不敢因为这个原因而骄傲。如果听说贤人来了,即使我正在洗头发,我都要把头发握起来;如果正在吃饭,我会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但即使我这样做,我都担心失掉天下的贤人。所以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对臣民傲慢,要做到处事谨慎,生活俭朴,礼贤下士。”

周公旦使用“一沐三捉髪,一饭三吐哺”,这个比喻,来告诫自己儿子,要时刻谨记,只有礼贤下士,才能赢得人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中也使用着周公吐哺的典故,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谁能吸引人才,并为自己所用,谁就可以在时代的发展中夺得先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