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洪承畴投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选择让他晚年孤独而尴尬

“他并非真心求死!我和他见面时,灰尘落在他衣服上他都会赶紧拍掉。一个人这样爱惜自己的衣服,又怎么会不爱惜生命呢!”这是洪

“他并非真心求死!我和他见面时,灰尘落在他衣服上他都会赶紧拍掉。一个人这样爱惜自己的衣服,又怎么会不爱惜生命呢!”这是洪承畴被清军俘虏绝食许多天后,清朝吏部尚书范文程来看他时给出的判断。

皇太极相信范文程的眼光,于是和洪承畴玩起了心理战:他既不催促洪承畴投降,也没有对他进行严刑拷打等惩罚或者侮辱手段,反而提高他的待遇,好像洪承畴不是俘虏而是贵宾。

皇太极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范文程见洪承畴的第三天,皇太极在太庙接见洪承畴,他对洪承畴的傲立不跪视而不见,反倒不停地对他嘘寒问暖,甚至脱下自己穿着的貂裘给洪承畴披上。

皇太极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打动了洪承畴,更唤醒了他内心残存的求生本能。这次见面的第二天,洪承畴就带领自己麾下那些被俘虏的将领们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全部成为满清朝廷恭顺的臣子。

而此时,远在京城的明朝末帝崇祯还一厢情愿地相信洪承畴已节烈赴死,甚至准备为他举行祭奠仪式。

对比皇太极和崇祯,不能不承认皇太极手段高明:他就像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开国之君一样,具有足够包容的胸怀和气度。正是这种胸怀和气度使他们能够吸纳人才为己所用,从而为新朝代带来新风气,开创新气象。

这种新风气和新气象,显然是洪承畴这种能臣期待看到的。

降清之前,洪承畴历任明朝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等职,他的提升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功直接相关。十几年一线战斗经验,洪承畴对明朝内部官员倾轧、互相掣肘肯定有深切感受。这些朝政颓势,即使他作为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这样的高级官员,仍然是无力改变的。

大明已经走到了腐朽边缘,对于这一点,洪承畴心知肚明。当清军以势不可挡的战斗力发起攻击时,他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投降,要么为明朝殉葬。

洪承畴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洪承畴从小接受儒家教育,这注定他首先选择的肯定是为明朝殉葬。可是,这种选择十分惨烈,非有大意志、大决心不能够完成。洪承畴的决心和意志显然还不够强大,所以当他镇守的松山被清军攻破时,他没有选择与城池共存亡,而是被动地成为清军的俘虏。成为俘虏后,自幼接受的教育和受朝廷重用形成的忠君思想,让洪承畴选择了绝食,不肯接受被人唾骂的投降命运。

可是求生是人的本能,当范文程去看望洪承畴时,洪承畴多次拂去落在衣服上的灰尘,这让范文程看到了他绝食行为后深藏的对生命的爱惜,看到了劝降还有成功的机会。

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皇太极运用怀柔之策感化了洪承畴,让他从此俯首帖耳为清王朝所用。

求死是教育的结果,求生则是本能。在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洪承畴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本能,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看似平顺实则艰险的道路。

降清后的洪承畴为清王朝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他的策略对于清朝入关、平定江南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是,虽然如此,作为降臣,洪承畴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太极、顺治等君主的全力信任和重用,他的晚年孤独与悲凉也正源于此。

更让洪承畴难堪的是,他的归降行为不仅受到人们的质疑和唾骂,就连他的母亲和弟弟也怒斥其不忠,导致洪承畴的晚年始终难以逃脱尴尬和屈辱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