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寻予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05年版《百年西园》,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作了必要修订。
西园作为居民区起源于何时,目前在地方史志上尚未发现有明确的记载,但至清末民初已是九江城区内最大的住宅区。它位于老城墙内的西北隅,倚江面市,是个闹中取静的绝佳地方。这里住着来自各地的商人、职员、小商贩、工人等城市贫民,组成一处独特的社会群落。至动迁以前还较完整地保留着许多自清至现代各个时期民居建筑,透过它们我们似乎可以探视到城市发展的年轮,也反映出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

清末民初留下的民居,大都是青砖黛瓦;庭院布置,一进二重、三重不等。住宅的面积都比较大,活动空间多。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那时建房前都要请风水先生选择屋基,定坐向有“只许青龙高万丈,不许白虎抬头望”之说。即坐向要左高右低,前低后高。所以那时房屋的四周常有很多空地,西园人谓之“场子”。
房屋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承重,外墻是斗砌薄青砖围护,“墻倒屋不倒”,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外墻高于屋脊,有的屋山墙作成阶梯式,俗称“马头墙”,使之在发生火灾时可有效隔断火路。檐角高翘,轮廓鲜明。平面布局是以天井为中心,由厅堂(堂屋)、厢房组成。一般为面阔三间即一明二暗格式。明间居中,用作厅堂。两边为厢房,用木板墻和格扇隔作居室。天井位于屋顶的中部,用以采光、通风和排水。屋顶排水都集中排放到天井,再由暗沟流于室外,有“四水归堂,财不外流”之说。
有些大户人家对大门很讲究。大门框采用优质青石磨光制成,由柱石、门梁石、门枕和门槛组成。精致石雕门楣,雕有吉祥动物花鸟图案。门的上方为木构架雕花门楼,庄重气派。
浪井巷张宅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拆迁时基本仍保留着旧貌。

原来的垂花门楼在“文革”时被作为“四旧”拆除,但高高的四围平头粉墙,“四水归堂”的屋面,都折射着那个时代内敛含蓄的意蕴。这些明清风格民居散落在西园的各个街巷,确定了道路的基本走向。虽在体量上有大小、风格上有差异,但它们构成了西园民居的基本框架。
西园毗邻租界,有些人又在租界为洋人服务(老九江人所说“牵洋猴子的”),受到西方人和西式建筑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民居。民国初期的这些房屋一般采用砖混柱承重,木架屋面,两披前后落水。外墻为眠砌清水墙面(也有用斗砌),多二层楼,前后对外开窗,讲究通风采光。一楼进门也是一明二暗的格局,中间为厅堂,两旁为厢房。厅堂兼有家庭生活中日常起居空间的作用,又可用于家族聚会、婚丧礼仪、节日喜庆等正式活动,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二楼立面建外挑钢筋混凝土阳台,欧式铁艺拦杆。有的房屋前后二重,中间为天井,沿天井设置回廊,拦杆上方为木卷拱装饰。
在这时期也出现为数不多的花园洋房,这些洋房对坐向不大讲究,但注重室内通风采光。二楼设阳台回廊,弧形门窗楣。屋面为两披或四披水,铺盖红色或青色平瓦。门前是花园,种植着夹竹桃等花木,房主不是达官就是商人。如三支巷郑宅,主人是开轮船公司的,其二层小洋楼单门独院,外挑阳台卷拱垂球装饰,天兰色油漆,很有欧派风格。

自1928年开始,由于大中路的拓宽,沿街兴建了许多商铺。当时市政当局要求临街盖三层楼,外墙立面为水刷石装饰。有的商人因资金不足,就砌一层女儿墙饰以门窗充假三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随着大中路的建设,沿路靠西园一侧,前通大中路、后达西园内的里弄建筑也从此相继产生,如七和里、成德里、鸿轩里、同仁里、同德里、复兴里等。房屋呈条状,有单边的、有双边相向的。砖木结构二层楼、一单元二或四套。进门为堂屋,后为楼梯间兼厨房。这些房子主要是用来出租的,房间的面积都不是很大,内部为薄木板隔墻。一般都被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店员、手工业者租住。
1938年7月26日九江沦陷,许多居民外出“跑反”。不久日军把城内的中国人都集中到此,划定西园一带为所谓“华人居住区”。许多房屋内的家具、门扇都被当作燃料,除少数留人看守的外,大多数空人户都被洗劫一空,遭受了空前的浩劫。随着难民人数的增加,每一栋房屋都住满了人,原来的空场被简陋的棚户房占满。正规的房屋被披厦、芦席棚、鼓皮屋(包装箱板、洋铁瓦等材料构成)等包裹起来,进入西园给人杂乱无章、混乱不堪的景象,使人难见真面目。
抗战胜利后,虽然房归其主,但许多房子都面目全非了。内忧外患,致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市民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不少房主压缩自住面积,将多余的房间出租,以租金补贴生活。原来单家独户的院落,变成了多户杂居的大杂院。
1949年九江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西园的环境进行了治理整顿。
1951年对私房进行验契登记,并发“房地契证”。1958年对凡出租80平方米以上的私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许多富裕之家,商贾名流的旧宅都划作了公房。几乎所有的“大屋”都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房产由房管所统一管理、分配、维修。那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提倡“先生产、后生活”,对住宅的建设几乎都停止。
1963年—1965年西园修建地下排水设施,改明沟排水为陶管暗沟下水道。拆迁了有碍通行的民宅,对道路进行修整。路面改为三合土,安装了消防栓,使整个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

1966 年爆发“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破四旧”,将原旧宅中的木雕、石刻、绘画尽行扫荡。精致的雕花门楼被拆除,精美的石刻被砸碎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为数寥寥。
另外,上世纪60年代末滨江路拓宽工程,对沿江部分路段的住宅进行拆迁。原有私宅被迁往人民路新村。公房居民则在龙王墩新建一栋二层楼房安置,房屋为砖混结构,斗砌红砖清水墙。人字型木屋架、铺屋面板、油毡、机瓦。楼梯过道、厨房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木制门窗,二楼房间为木地板。每户单独厨房,没有卫生间。两个单元,共有十二套房间。
还有,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因庾亮北路扩宽,沿路拆除数栋清末
民初庭院建筑。同时期侯王庙东侧王姓一进二重的旧宅,因挖防空洞造成地面下陷而倒塌。后在现浔阳区政府对面和王宅原址分别建造一栋四层居民楼,用于安置拆迁户。楼房采用砖混结构,眠砌红砖清水墙,楼面使用槽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平屋顶,采用“二毯二油一沙”防水。共有二个单元,南北各设楼梯。每户单独厨房,没有卫生间。这在当时是西园最大的单体居民楼。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西园民居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许多私房开始改造。那时只要获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后,就可将原一层楼的住宅升至二、三层。改建后的房屋一般都是采用砖混结构,楼面用预应力多孔混凝土板,红砖眠或斗砌外墙,木制门窗,阳台和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由于原来的建筑密度就很大,房屋之间很少间隔。平房改楼房,基本上是墙挨墙,直上直下;门靠门,窗对窗,因此在建房时经常引起纠纷。在此期间财政局、建设局、工商局、交通局、港监等单位宿舍楼、办公楼也先后鹤立鸡群地出现在西园民居楼群中。随后,原共青房地产公司也准备对西园进行开发改造,并首先动迁了滨江路地段数百户居民,改造拓宽道路,后因故没有进展。
西园民居百年兴衰,见证了九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新世纪之初又经历了凤凰涅槃似的巨变,昨天的西园民居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