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时间内,浦东新区、徐汇区这两个上海AI双子星,几乎同时放了大招。

9月16日上午,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推介会在上海浦东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近300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投资人、企业家见证了小镇启幕,共同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示范地、创业生态新高地,加快建设“低创新成本、高智力密度”的世界级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集聚区。

另一边,9月19日,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在上海创智学院举行了首次全球推介会。根据规划,到2027年,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将打造不少于10个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培育平台,聚集不少于600家企业,引育不少于10家独角兽企业和龙头企业,形成超5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AI应用场景,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两处人工智能高地,同样又都是各自区内的人工智能创新小镇设立,两个看起来几乎相同的“大招”同时释放,在点燃全上海科创热潮的同时,两者之间的异同,无疑是最令人关心的问题。
01
从“科学城核心”到“滨江转型之地”
的差异化起点
首先最直观的不同来自于物理空间。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落地基础更为“成熟厚重”,其地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浦东,周边已形成全链条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产业规模全市领先。
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以模力双塔、模力社区、模力岛等70余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为核心,空间布局围绕“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展开,强调“人、技术、场景”的相融共生,例如依托张江科学会堂打造会展交流平台,联动周边研发资源形成“创新策源—产业转化”的空间闭环。
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落地则源于“转型升级”,其前身为2016年完成腾地的传统物流仓储区,2018年随着徐汇区“双T”载体计划(即西岸智塔与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同步启动)实施,才正式踏上人工智能发展之路。
相较于张江的“核心集聚”,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空间布局更突出“生态串联”,以上海创智学院为核心,沿华发路打造“创业加速轴”,串联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孵化空间等多元要素,实现创意萌发到产业落地的无缝衔接。
其次较为明显的不同还在于各自的定位。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将打造成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示范地、创业生态新高地,加快建设“低创新成本、高智力密度”的世界级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集聚区。
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定位则在于打造“高密度、低成本、强互动、快迭代、有温度”的世界级AI创新创业集聚区。同时,放大“模速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创智学院+大厂+资本+孵化+高校+中小企业”的完整生态架构,加速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全域示范区、国际化智能产城融合区”的战略目标。
由定位不难看出,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与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在定位上既有共同目标,也存在差异化侧重。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均以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相关集聚区为核心方向,且都强调“低成本”、“高密度”的发展优势,致力于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两者不同的点在于体现在具体定位与实现路径上。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核心目标是打造成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示范地、创业生态新高地,更侧重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结合;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则给出了具体的生态架构,更强调产业生态的完整性与产城融合的国际化发展。
02
从“全链条资本赋能”到“人才生态驱动”
的不同重心
除了地理位置和各自定位上的不同,两个小镇在产业生态构建上既有共性,也存在着明显的选择差异。
从共性来看,两者均实现了“高校—企业—资本”的三方联动,且都引入了头部机构引领生态发展。高校资源方面,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依托浦东现有研发基础,间接联动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力量;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则直接引入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等,形成“驻镇高校”集群。
企业资源方面,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首批入驻云天励飞、加速纪元等20家企业,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则吸引米哈游、奇瑞等龙头企业及津渡生科等创业公司,均通过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集聚。
资本方面,张江人工智能小镇联动高瓴创投等20余家投资机构,北杨小镇则有红杉中国启用“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均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
事实上,无论是高瓴创投,亦或是红杉中国,两者同为科创领域头部资本,均聚焦成长期投资、布局医疗健康与企业服务赛道,且都提供资源链接与战略指导的投后赋能,但其投资风格差异显著。高瓴依托PE基因实现“VC+PE”全周期覆盖,聚焦“技术产业化”并以“产业整合”赋能,红杉侧重“精准卡位”成长期与前沿赛道早期项目,聚焦“前沿生态构建”并以“生态加速”赋能,二者分别适配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产业化与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创新突破需求,共同推动上海科创生态发展。
再来看两座小镇在产业生态构建上的不同点。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生态整合以“全链条资本赋能”为核心,更侧重“产业规模扩张与技术转化”。其推出20亿元人工智能种子基金(首期5亿元),打造“种子—天使—成长—并购”全生命周期资本服务体系,通过资本纽带链接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同时,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注重“要素支撑的精准化”,发放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最高给予100%、各100万元补贴,支持建设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最高2000万元支持),从“资金—技术工具—公共平台”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要素保障,助力快速实现技术产业化。
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生态整合则以“人才生态驱动”为核心,更侧重“人才孵化与创新接力”。其核心引擎是成立刚满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通过“全时导师制”(导师平均年龄36岁,多为创业者)、“师生创业合伙人”等模式,培养敢冒险、有抱负的AI领军者。
在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高校资源的“聚集效应”仍在增强。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北杨基地)将于10月开放,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即将在北杨启动建设,预计明年3月迎来首批学生。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上海工程智能研究院等高校也将落户北杨。
此外,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生态整合更强调“跨界融合”,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主任杨旸指出,北杨实现了“科学家、创业者、工程师”的近距离交流,“喝杯咖啡的时间就能碰撞出火花”,这种跨界互动有助于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业效率;而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生态则更侧重“垂直深耕”,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例如开放“AI+”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技术在特定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03
从“量化指标引领”到“质效提升导向”
的异质性定位
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背后是浦东新区,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背后是徐汇区,因此,不同的扶持政策与目标愿景的设定,直接决定了两大小镇的发展节奏与方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二者均推出了重磅政策,但在政策侧重点与目标设定上各有千秋。
共性方面,两者均以“降低创新成本”为政策核心,且都注重政策的“全周期覆盖”。
在降低成本方面,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推出租金低至1元/平/天的创业空间、7-14天免费创业住宿,以及月租金不超过2000元的低租金青年公寓。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则提供办公与人才公寓首年租金最高全免1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均通过“空间+资金”双补贴降低企业与人才的初期压力。
在政策周期上,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从企业落地、研发、成长到规模化提供全周期服务;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则覆盖人才培养、创业孵化、产业发展,同样实现“全周期护航”。
政策扶持的差异体现在“精准度与服务模式”上。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政策更偏向“量化激励”,以明确的资金补贴与指标导向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例如发布“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高质量发展十条”,对标杆示范场景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对大模型备案给予补贴,通过“真金白银”的激励引导企业聚焦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同时,张江的政策服务更注重“规模化保障”,例如提供“水电一样便利”的算力语料公共平台,联动20余家投资机构形成资本矩阵,满足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政策则更侧重“精准服务与生态培育”,强调“有温度的支持”。除了租金与资金补贴,北杨推出“政策自动匹配、资源精准对接”的智能服务体,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扶持;打造“吃住创玩”一体的创业融合氛围,配备“陪你一起跑”的服务队伍,从“硬补贴”延伸至“软服务”。例如针对人才需求,北杨不仅提供人才公寓,还通过环湖运动带、AI集市等场景增强人才归属感;针对创业痛点,引入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提供“一对一”孵化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与市场难题。
在目标愿景上,两者均瞄准“全球影响力”,但阶段性目标与核心指标不同。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计划到2027年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培育全球领军企业3-5家,远期2030年实现千亿产业规模,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转化枢纽”,核心指标聚焦“企业数量、产业规模、领军企业培育”。
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目标则是到2027年将打造不少于10个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培育平台,聚集不少于600家企业,引育不少于10家独角兽企业和龙头企业,形成超5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AI应用场景,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整体而言,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与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的落地,不仅是上海AI双子星的又一次集体闪耀,也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张江以“成熟基础、资本赋能、量化引领”为特色,代表了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北杨以“转型起点、人才驱动、质效优先”为亮点,展现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化、生态化”的探索方向。两者虽路径不同,但均围绕“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集聚区”的核心目标,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上海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