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父亲是酷吏,儿子守法治:两千年前的家事,藏着年轻人都懂得选择题

有些时代,恶是被默许甚至鼓励的生存技能。杜周在史书里的名声很糟,《史记》和《汉书》都把他列在“酷吏”传里。但有意思的是,

有些时代,恶是被默许甚至鼓励的生存技能。

杜周在史书里的名声很糟,《史记》和《汉书》都把他列在“酷吏”传里。

但有意思的是,像他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竟然能从一个微末小官吏一步步升到御史大夫那么高的职位,成为汉武帝权力核心里的“得宠之人”。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一个时代的病灶催生的畸形产物。

一、杜周:为啥“狠辣”在当年能步步高升?

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多。奏事中意,任用。《汉书.杜周传》

杜周,南阳郡杜衍县人。担任过义纵助手,做过张汤的廷尉史。因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受到信任。

1.皇帝没说的心思,他全猜着了

杜周在捉拿和审问桑弘羊、卫皇后侄子这些人时,手段格外严酷狠辣。但汉武帝看他办事卖力、不徇私情,反而提拔他当了御史大夫。

因为连年打仗把国库的钱都用光了,财政大漏洞需要赶紧补上。算暋、告暋税收政策及盐铁专卖等让社会中各种矛盾也一天比一天严重。

此时皇权需要绝对服从,既要打击豪强、敛财充军,又不愿留下“滥杀”的骂名,而许多指令无法宣之于口。

汉武帝是个雄主,但晚年的猜忌心重得吓人。

他欲整治谁,从不出面;想从富商手中取利充国库,亦必寻个体面由头。

这时候,杜周站了出来。

杜周寡言少语,性情缓慢,但内心严酷(周少言重迟,而内深次骨)。

杜周当上廷尉,判案子主要学张汤那套:揣摩皇帝的心思,看眼色行事。

杜周非常善于“听话”。只要汉武帝心中所想的,即便未曾说出口,他都能精准get到: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汉书.杜周传》

简单来讲就是:皇帝要是打算整治谁,就使劲罗织那人罪名;皇帝要是想要放过谁,就想尽办法从轻处罚。

有下属质问他:“你判案不按照法律吗?”杜周反问道:“法律是从哪儿来的?还不是都由皇帝决定吗?”

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

法令怎么产生的呢?从前君主认为正确的就制定成为法律,后来的君主认为正确的写下来为法令;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运用过去的法律呢?

杜周的这一句话道破了专制时代的真相。这话放在当下,就是"规则是死的,领导的意思是活的。

当然,杜周的做法不代表整个汉代的法治,只是在皇权拼命膨胀时,一个走到了极端的例子

这其实是潜规则压过了明规则的乱象,并非规则本身有什么问题。

就这么着,杜周借着“好用”这一特性被汉武帝一再提拔。

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些职场中的:知道找空子钻、能够揣摩上级心思的人,一般比那些守规矩的人爬升得更快。

2. 靠“让人怕”稳住局面,成了“能干”的标杆

汉武帝后期,国家都被战争给折腾得快要散架,到处都是流民,各种社会矛盾那是越来越激烈。

怎样把局面稳定住呢?杜周采取的办法直接且强硬,那就是制造出恐惧。

杜周经手的 “诏狱”(皇帝亲令查办之案),年逾千件。小案牵连数十人,大案则动辄数万乃至十数万人。

史载 “吏所增加十万馀人”:办案官吏为邀功,一味扩大牵连,能多抓便多抓。

彼时长安有 “闻有逮皆亡匿” 之说 —— 即无论百姓豪强闻逮便亡匿,皆因怕遭牵连。

高级官员的状况更糟,“二千石(相当于省部级)“官员每年被抓的人数都不少于一百。

当官的每天去府衙上班都胆战心惊的,就怕被抓,哪还有心思敢跟皇上作对?

普通老百姓怕给自己找麻烦,更是老老实实地听话。

这种稳定,就像用胶水粘起来的碎玻璃瓶,远远看着像个样子,凑近了全是密密麻麻的裂纹,一碰就碎。

就跟公司通过“末位淘汰”这种方式来引发焦虑一样,表面上看好像团队的效率提升了,但实际上呢,每一个人都在暗地里内耗。

这跟杜周所推行的“恐惧维序治理”,本质上都是利用人们内心的“害怕”逼着你不再思考。

杜周的时代需要恐惧维系统治,而今天的某些内卷场,何尝不是用焦虑逼年轻人放弃思考?

杜周升职的经历显示,在一个时代要是靠“吓唬人”来维持秩序,那“恶人”反倒会被当作有本事的了。

3. 办案顺带“搞钱”,司法成了“搂钱的道

打仗把国库的钱都用光了,杜周办理案子就变成了一种特别的“挣钱方式”。

他专盯着富商和豪强去行动,随便给他们扣上“偷税”或者“勾结诸侯”这样的罪名,接下来就可以把他们的家给抄了,财产也名正言顺给没收了。

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国库充实起来,他自己也能从中捞到好处。

在他手下,司法成了合法抢劫的工具,而“搞钱”的能力,成了他步步高升的硬通货。

始周为廷史,有一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治皆酷暴…《汉书.杜周传》

杜周起初担任廷尉史,有一匹马,等到他自己做官日子久了,升到三公的位置,两个儿子一是河内郡守,一是河南郡守,家财累计上亿。办案都很酷暴…

有人大概算过,杜周经手的那些案子所罚没的财产,能够供帝国军费用上好几年的。

他自己呢,也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搜刮钱财,他家的资产从只一匹瘦马累积到了好几亿。

司法变成了抢夺的工具,办理案件就像是在做生意。跟一些“罚款经济”异曲同工,也像职场中为了拿到业绩不管不顾地坑害客户”类似吧。

当法律被用作掠夺的工具,当恐怖成为实施统治的手段,昏暗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色彩。

4. 越狠越“称职”:那时候的“成功”,歪了

在病态制度下,司法正义早已让位于扭曲的“绩效”考核:

那时的官场风气,办案抓了多少人、把人吓得有多狠,就成了衡量官吏本事大小的“硬指标(KPI)。

每年上千件案子平摊到每天三到四件,想要快速结案,杜周凭借的是刑讯逼供;加之能揣测上面的意图,总能超额完成任务。在官僚体系当中成为了“模范员工”。

杜周所谓的“三尺安出哉?”向我们表明:要是规则被权力给踩到脚底下,那“坏”反倒就变成最“管用”的能活下去的本事。

二、杜延年:在酷吏家里长大,咋没学他爹?

杜周肯定想不到,小儿子杜延年会成为家族的 "救赎者"。

杜周与杜延年

杜延年这个在诏狱血腥气里泡大的孩子,没学他爹那套狠辣手段,反而成了后来西汉朝廷拨乱反正、恢复法度(法治复兴)的重要人物。

杜延年能 "叛逆成功",因为时代变了

1. 从小见惯了诏狱,偏不选“狠”这条路

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导致数万人丧生,当时全国已不堪酷吏横行。昭帝、宣帝即位后深知高压统治难以为继,必须推行休养生息之策。

在这个时候,帝国所需要的不再是那锋利的“刀”而是能够调养身体的“药”。

杜延年看清了时代的转变趋向,难能可贵的是,杜延年选了“药”。

他跟着权臣霍光,没像他父亲那样搞“揣摩上面心思”那一套,反倒每天都劝一直主张“持刑罚严”的霍光减少刑罚,降低赋税征收。

2. 时代变了,“宽厚”比“狠辣”更顶用了

靠害怕来维持的帝国没办法长久,只有“宽容仁和”才可以让它续命。

杜延年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正好赶上帝国从“烈火烹油”转“休养生息”恢复的时期。

汉书记载这样一件事:

处理燕王案时,桑弘羊之子桑迁逃亡途中,曾留宿其父旧属侯史吴家中。

桑迁被捕处死后,就侯史吴仅是留宿桑迁这一“随从”,还是藏匿“反叛者“(两者罪名天上地下),杜延年据理力争,最终保住了丞相田千秋(审理此案的少府徐仁为其女婿)免受连坐牵连。

他在办案的时候,一直秉持着"哀鳏寡,罪疑从轻“处理的观念。

对比较弱势的群体,心里怀着同情,只要证据不是特别充分,就会根据具体情况减轻处罚,这跟他父亲“不认罪就打”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当这个时代有了“修复裂痕”的需求时,“宽和”以及“守规则”就变成了新的能够带来成功的东西。

他的故事蕴含着一个道理:不存在一直都是“对”的情况,只有那些听从自己良心指引的人,才能够在时代发生转变的时候站到正确的位置上。

三、这对父子的事,咋越看越像咱的日常?

读杜周父子的故事,总觉得像在照镜子。他们面临的困境,其实是每个时代年轻人都要面对的选择题。

杜周与杜延年的对立,从来不是简单的“善恶之争”,而是每一代人都要面对的选择题:

1.第一题:规则与潜规则,你选“按条文办事”还是“猜上意做人”?

杜周的言行必然影响杜延年,正如今天家长教导“人情重于规则”“老实人吃亏”。

杜周在武帝朝的酷吏环境里凭严苛得以升迁,杜延年却在昭宣朝因宽厚得以跻身麒麟阁功臣之列。

时势造人,武帝时期 “不狠便难立足” 的生存逻辑,制度性的压力下,人常会被异化为只重功利的工具。

于是当下青年在“躺平”与“内卷”间挣扎,有人选择戴上“杜周式”面具换取成功,有人如杜延年在荒诞中坚守底线。

选择本无对错,但需清醒自问:此刻你走的路是自主选择,还是环境所迫的妥协?当迎合领导与心中准则冲突时,每一次沉默的让步,都在为这个时代的“杜周”或“杜延年”投票。

那么你是否为了迎合领导,放弃过自己认为对的事?

2.第二题:生存与良知,“内卷” 中要不要守住底线?

杜周家族的撕裂,藏着一个永恒的希望:

当时代用‘不妥协就淘汰’逼你让步时,你敢不敢做那个守底线的少数派?。

读杜周父子的故事,像在照一面镜子:我们或许不会面对“诏狱”的恐怖,但总会遇到“要不要同流合污”的时刻。

是选择成为规则的奴隶,还是做规则的改良者?

他的故事藏着一个真理:时代的风向总会变,跟着风跑的人或许能暂时风光,但能够坚守住自己底线的人,才可以走得长久。

就跟眼下一样,有的人抵触“加班文化”,有的人坚决不搞“办公室那套小团体”,有的人面对不当利益时会选择“按规矩办事”。

他们或许会遭人嘲笑“天真”,可恰恰是这些“天真”的人在默默更改着规则。

3.第三题:成功的定义,是“权力财富”还是“被记住的价值”?

杜周的成功,是权力和财富;杜延年的成功,是被时代记住的价值。

今天的年轻人,总被问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更该问自己:"你愿意为了成功 ,付出什么代价?

你追求的“上岸“,是终点还是另一个枷锁?

是像杜周那样,把灵魂典当给权力?还是像杜延年那样,在黑暗里也要守住微光?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领导暗示你“通融”一个不合规的项目,你选了沉默还是拒绝?

四、不用当英雄,守住自己就行

杜周的钱财随着帝国的倒塌而消失不见,可杜延年的以法治国的理念却融入到了汉律的精髓之中。

我们不必做拯救时代的英雄,但可以做不被时代吞噬的普通人。

守住那点对公平的较真,对良知的固执,就是对“更好”的最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