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看《关于调整风力发电等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后闲扯几句

2025年10月17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风力发电等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

2025年10月17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风力发电等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0号),做了一系列关于个别行业税收政策的调整。

文件内容只有三条,似乎全在说优惠,具体也只涉及海上风电和核电两个行业,看起来没有太多的内容。但其有一个“附件:废止文件和条款目录”。

是的,在说海上风电和核电两个行业的时候,同时废止了八个涉及到多个行业的文件。显然不太可能把这些文件全部细说,我们只能按大的行业分类总结一下新旧变化。

能源领域:陆上风电

从2025年11月1日起,废止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陆上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的“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优惠政策。调整为:为支持发展初期的海上风电,公告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海上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继续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

也就是对“财税〔2015〕7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风力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进行了调整,我们当然需要看一下以前这个文件是什么内容。

这个十年前发布的文件,内容更简单,直接就表述了优惠内容这一条,“自2015年7月1日起,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细心的朋友看到了,除了本次把“风力发电”调整为“海上风力发电”之外,以前的还是一个没有政策截止日期的文件,也就是说,看到这个文件的人,特别是准备投资风电这一行的企业,会认为这是一个长期政策。

本次调整后,部分优惠政策依旧,再加上了一个截止日期,那就是2027年底。这可是一个很多优惠政策的截止日期,比如著名的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和“集成电路企业、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按120%加计扣除”政策。

如果都加上截止日期,会不会严重影响企业投资的热情呢?多少都会有影响,但我个人估计,税制可能会从2028年起进行较大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过多过细的优惠政策,需要加上截止日期就显得必要了。但是,调整不宜过慢,否则这两年多的时间,就会让很多投资和创业者的热情下降。

风力发电行业赚钱吗?当然赚钱了,我们看两家主营业务有风电的上市公司就知道了,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中,节能风电“风力发电”业务的毛利率为49.48%,华电新能“风能”业务的毛利率为51.87%,而川能动力“风力及光伏发电”业务的毛利率高达67.58%,虽然不清楚两大业务谁的毛利率更高,但显然都不可能低。如此赚钱的业务,优惠政策逐步退出,应该还是合理的。

能源领域:核电

实行“新老划断”,从2025年11月1日后核准的核电机组,将不再享受长达15个年度的增值税先征后退优惠政策,文件对此前已投产或已核准的发电机组有一定年限的过渡性安排。

按“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0号”和近几个月发布的其他税收相关文件,还有一些优惠政策调整或取消,我们简单罗列如下:

能源领域:煤层气抽采,取消了相关的增值税减免或即征即退政策。

制造业与服务业:飞机维修劳务,取消了增值税减免或即征即退政策。

制造业与服务业:新型墙体材料,取消了增值税减免或即征即退政策。

金融与贵金属领域:债券利息收入,从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及之后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此前这一利息收入都是免征增值税的。

我查询了很多的资料,对国债利息收入收增值税的做法,是开创性的,也就是几乎没有国家或地区收这种税。原因很简单,连所得税都优惠了的国债利息收入,还要收流转税,是让人不太想得通的。当然,可能是怕大家都选择“躺平”,全把资金拿来买国债,吃利息,这样做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金融与贵金属领域:铂金及其制品

取消了进口铂金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取消了中博世金科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销售的进口铂金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

金融与贵金属领域:钻石及毛坯钻石

从2025年11月1日起,废止对国内钻石开采企业通过上海钻石交易所销售的自产毛坯钻石实行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取消了纳税人自上海钻石交易所销往国内市场的毛坯钻石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取消了成品钻石进口环节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4%部分由海关实行即征即退的政策。

金融与贵金属领域:融资租赁行业,“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政策被废止。

从最近多家企业打电话来咨询的情况看,税务部门给各类企业提出了很多“疑点”,涉及部分成本指标占比过高,增值税申报表与印花税申报表比对数据不吻合之类的各种情况。虽然大多数只是补税和写说明之类的问题,还是希望这些税务人员的KPI,不会给这些处在艰难环境中的微利企业们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