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城市区驱车向南,穿过层叠的太行山脉,当"柳氏民居"的青砖门楼在山坳里显现时,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明清的时光门。这里没有皇家园林的恢弘,亦非溶洞奇观的震撼,却以13座明清院落、200余间古宅,完整保存了唐代名相柳宗元后裔的聚居地风貌。作为中国北方罕见的"家族文化活态博物馆",柳氏民居用砖雕木刻里的家训、巷道院落间的礼序、锅碗瓢盆中的烟火气,诉说着"耕读传家"的千年传承。今年国庆,记者随山西省文物局古建专家、柳氏后裔及非遗传承人探访,结合最新保护成果与沉浸式体验,奉上一份"探古宅、访家史、悟家风"的全维度攻略。
从"柳氏后裔"到"古村标本":一座村落的宗族史诗柳氏民居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千年的迁徙。唐末五代,柳宗元后裔为避战乱,从河东(今永济)辗转迁至沁水历山脚下的西文兴村,依"柳氏宗谱"建宅立族,渐成"河东柳氏"重要分支。明永乐四年(1406年),柳氏族人始建"司马第",此后历经明清两代扩建,形成如今占地2万多平方米、以"中宪第""司马第""河东世泽"为核心,街巷纵横、院落相连的古民居群。

最能体现"宗族文化"的,是藏在建筑肌理中的细节:
"丹桂传芳"与"行邀天宠"牌坊:村口两座石牌坊,分别刻有"丹桂传芳"(喻科举显达)与"行邀天宠"(颂德行荣耀),是柳氏家族"读书入仕、德润乡邻"的精神图腾。张宏说:"柳氏虽隐居山村,却代有举人、秀才,清代更出过'一门三进士',牌坊就是他们的'荣誉墙'。";
"司马第"的"官宅智慧":明"司马第"是柳氏最具代表性的院落,大门设"垂花门",二进院正房为"官帽顶"结构,厢房则以"步步锦"窗棂分隔。讲解员会提示:"看这影壁上的'福'字,是由'寿''禄''喜'三字组合而成,暗含'福由德生'的家训。";
"河东世泽"的家庙与学堂:村中心"河东世泽"祠堂旁,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养正书院",墙上"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砖雕至今清晰。柳氏后人柳栓柱说:"过去族里男孩六岁入学,先生先教《柳氏家训》,再授四书五经——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做个有德行的人。"
"小时候总觉得老房子破,现在搬出去住了才懂,这砖缝里的家训、院角的桂树,都是祖祖辈辈的根。"从外地返乡的柳氏青年柳浩说,他带女友来参观,在"养正书院"读了半本《柳氏家谱》,"她问我'为什么你们家这么重视读书',我指着墙上的'耕读传家'说,这就是答案。"
四大核心体验:在古村里,触摸家族文化的温度柳氏民居的游览,是一场"探古宅、访家史、悟家风"的沉浸之旅。记者梳理出三条经典路线,覆盖历史研究者、古建爱好者与亲子家庭需求。
路线一:古建寻珍·解码"北方民居活化石"(文化爱好者必走,建议3小时)起点:村口"丹桂传芳"牌坊→ 核心段: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祠堂→ 延伸段:养正书院→柳氏宗祠→ 终点:后山观景台
这条线路聚焦建筑艺术:

中宪第的"防盗玄机":该院落门窗设"夹壁墙",炕洞可通地道,讲解员会揭秘:"柳氏虽为官宦,却恪守'富而不奢、贵而不骄',防盗设计是为护族安民。";
养正书院的"教育场景":书院内保留着明清课桌、砚台,墙上挂着"每日三省"的木牌。游客可坐进古塾,跟非遗传承人体验"拓印家训",用宣纸复刻"积善余庆""克勤克俭"。
"以前看古建只关注结构,现在发现每块砖都是'教科书'。"郑州大学建筑系教授王老师边记录边说,"柳氏民居把家训融入建筑,这种'环境育人'的智慧,对现代社区文化建设很有启发。"
路线二:家史寻根·跟着"柳氏后人"读懂家族精神(亲子/文化游首选,2.5小时)柳氏民居的魅力,在于"人"的故事:
"柳氏家谱"展柜:祠堂内陈列着清代手写《柳氏宗谱》,详细记录各支派迁徙、科举、婚丧信息。柳氏后人柳栓柱会指着"第十一世柳逢春,嘉庆六年举人"条目说:"他中举后回村办义学,这院子的'义学碑'就是纪念。";
"老物件里的烟火气":在"司马第"厢房,陈列着柳家旧物——纺车、粮斗、铜锁,还有光绪年间的"分家文书"。讲解员会讲:"柳氏分家讲究'田产均分、书籍共藏',这文书里写着'祖传医书归长房,族谱抄本各家轮阅',透着股子公平劲儿。";
"桂树下的家宴":村中老桂树下设"家宴体验",游客可尝柳氏传统菜"枣花馍""柳芽茶",听柳栓柱讲"中秋夜族人围坐,长辈诵读家训"的旧俗。太原游客李女士说:"孩子吃了枣花馍,问'为什么馍上要捏朵花',我告诉他'花是团圆,枣是早生贵子——这就是家的味道'。"
路线三:非遗手作·让家风"活"在孩子指尖(家庭游首选,2小时)景区推出"柳氏小传人"研学项目:
家训木版年画: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刻"忠孝传家"木版,刷墨拓印,孩子举着成品说:"我要把这张年画贴在书房,提醒自己好好读书。";

家谱填色体验:提供空白家谱模板,孩子用彩笔填写"虚拟祖先"姓名、事迹,在游戏中理解"家族延续"的意义。
"孩子做完年画,非要给爷爷打电话说'我也要像祖先一样读书'。"晋城家长王女士说,"这种'动手+情感'的体验,比说教有用100倍。"
20XX新升级:从"看古宅"到"悟家风"的三大体验为深化柳氏民居的文化传播,景区今年推出多项创新:
服务升级:讲解更"有家味""柳氏管家"导览:每日9:30、14:00,由柳氏后人担任讲解员,他会指着"中宪第"的门墩说:"这上面的狮子,左边踩球是公狮,象征权力;右边抱幼狮是母狮,象征慈爱——咱们柳家讲究'严慈并济'。";
AR家训还原:扫码激活小程序,对准木雕、匾额,手机会弹出动态解读——比如"积善余庆"砖雕,会播放动画:柳氏先祖赈灾放粮,子孙后来科举高中,呼应"善有善报";
文明探宅指南:设置"最佳拍摄点"(司马第门楼、养正书院窗景),禁止触摸木雕(油漆易脱落),提供儿童讲解器(含"成语故事版""家训启蒙版")。
保护升级:守护"活态遗产"更精细古建"微修复":对"司马第"部分褪色的木雕,采用"传统矿物颜料+可逆性胶"修复,保留原作风貌;
家谱数字化:将清代《柳氏宗谱》扫描存档,建立电子数据库,游客可查询家族迁徙路线、名人传记;
古树"健康档案":为重点保护的古桂树、国槐安装监测设备,实时跟踪树体生长、土壤湿度,定期请园林专家养护。
活动升级:文化体验更鲜活春醒·家训诗会(4月):在老桂树下举办"柳氏家训"主题朗诵,游客可即兴创作短诗,优秀作品刻碑陈列于书院;
夏长·古宅研学营(7-8月):面向8-14岁青少年,开设"5天小管家课",学习整理古宅、记录家族故事,结课颁发"柳氏文化小传人"证书;
秋颂·家风主题展(9-10月):展出柳氏历代家书、科举试卷复刻件,以及游客手写的"我的家风故事";
冬藏·暖宅行动:发起"为古宅添份温暖"活动,游客捐赠传统取暖材料(如棉门帘、草垫),用于保护暴露的木构,捐赠者获"家文化守护者"证书。
柳氏民居游玩"保姆级"指南开放信息:
晋城市区出发:自驾(约40分钟,导航"柳氏民居景区");或乘沁水旅游专线公交至"西文兴村站";
周边联动:顺路逛"湘峪古堡"(距景区20分钟车程,看明代蜂窝城)、"历山风景区"(1小时车程,探原始森林)。
时间:8:30-17:30(全年开放,17:00停止入场);
门票:60元(含电子导览、养正书院体验);"深度家风套票"(含手作、AR导览)90元/人;
交通:
游览贴士:
村落巷道狭窄,建议穿平底鞋;
古宅内禁止大声喧哗(保留"静以修身"的氛围),拍照避开居民生活区域;
部分院落台阶较高,老年人可乘坐观光车(10元/人,环线游览)。
美食推荐:
"柳家老宅农家院"(景区入口,尝"柳芽煎蛋""小米稠饭",配自制柿子醋,人均50元);
"西文兴豆腐坊"(距景区5分钟车程,吃"石磨豆腐""凉拌花椒芽",感受山野风味)。
记者手记:柳氏民居,是一座宅,更是一本写在砖缝里的家风书离开时,夕阳把"河东世泽"祠堂的飞檐染成暖红,老桂树的香气弥漫在巷子里。我坐在养正书院的石凳上,翻看着游客手写的"家风卡片"——有孩子写"我要像柳宗元一样爱读书",有年轻人写"以后我要常回家陪爸妈"。
柳氏民居最动人的,不是精美的木雕,也不是恢弘的院落,而是它让"家风"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门楣上的匾额是家风,影壁上的砖雕是家风,厨房的老灶台是家风,甚至巷口老人教孩童背"积善余庆"的声音,都是家风。
这个秋天,不妨来柳氏民居走走。不必急着拍全景,只需在"司马第"的木雕前驻足,听一段家族往事;在养正书院拓一张家训,感受墨香里的传承;在老桂树下喝一碗柳芽茶,听后人讲"耕读传家"的新故事。你会发现,所谓"家风",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祖先藏在古宅里的叮嘱,是我们与过去、与未来的,最温暖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