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60年美国总统窜访台湾,毛主席拍板:用7万发炮弹接待这个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凭什么想访问就访问,想离开就离开?在那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务会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凭什么想访问就访问,想离开就离开?在那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上,面对这位美国领导人,中国的将军们个个义愤填膺。

要是动手,就中了美国人的圈套,等于给他们找了个帮蒋介石的借口。可要是不打,又显得我们太软弱,明明看见他们和老蒋碰头,却什么反应都没有!

毛主席听到将领们在底下小声议论,神色依旧平静,一点也没慌。“仗肯定要打,但不能乱打一通,得选准时机,找准目标。”

艾森豪威尔可是尊贵的客人,他来咱们这儿,当然得好好接待。不光要热情欢迎,走的时候也得热热闹闹地送行。湖南这边有个老规矩,客人来了要放鞭炮,我觉得这个传统挺合适,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咱们呢,就在他来的那会儿和走的时候,放它个七万发炮弹,搞得热热闹闹的,也算是尽到咱们待客的本分了吧!

听完毛主席的部署,战士们这才明白过来,一个个拍手叫好,都夸主席这招实在高明!

【台湾问题:触手可及却不可得】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以及中美之间的往来,一直充满着复杂的波折。

趁着胜利势头乘胜追击,决不能为了虚名而错失良机!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日子不远了!为了这个目标,毛主席亲自为解放台湾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

那时候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而蒋介石的部队却像丧家之犬,只敢虚张声势。再说国民党在台湾的根基还不稳固,防御工事也很简陋。

大陆与台湾省之间仅隔着130公里宽的台湾海峡。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继续进攻,说不定真能一举消灭蒋介石的势力。

这条海峡,恰恰成了当时解放军前进路上最大的障碍!

那时候的苏联,并不想主动招惹美国。而且战火才平息不久,国内各方面都需要重建和恢复。

中国向苏联求援时,对方态度含糊不清。相比之下,蒋介石却获得了美国的支持。金门战役的失败和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受的严重打击,让解放军士气大受打击。

在美国的干预下,那条狭窄的海峡,对当时装备落后的解放军来说,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随后又发生了中印边境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大陆错失了统一台湾的最佳机会。

所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调整了策略,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尽管共产党做出了妥协,蒋介石却依然紧抓自己的野心不放。

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蒋介石频繁调动占优的海空力量,以金门马祖为基地,不断袭扰大陆沿海,严重危害了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种做法让大陆方面非常生气。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福建的驻军就已经两次炮轰金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的强烈反对。

1958年4月,针对蒋介石的不断挑事,韩先楚和叶飞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立即制定了对金门实施炮击的计划,目的就是要打击蒋介石的嚣张气焰。

1958年7月15日,美国军队进入黎巴嫩,强势插手中东地区事务。与此同时,国民党借助美国的势力,再次叫嚣要攻打大陆。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从美国出兵黎巴嫩这件事里发现了问题。美国表面上说是要维护黎巴嫩的主权和保护自己国家的人,可最后却灰溜溜地撤军了,这场仗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1958年8月23日下午五点半,随着几颗信号弹升上天空,解放军率先开火,著名的“金门炮战”就此拉开序幕!

【金门炮战:实力和智谋的比拼】

战斗打响前,毛主席就已经精心制定了完整的作战方案。选择这个时机开战,完全在毛主席的预料之内,每一步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美国在黎巴嫩的举动引发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尤其是亚洲国家对此反应强烈。考虑到事态需要时间酝酿,毛主席决定等待一天,最终把行动日期定在了8月23日。

这次突如其来的炮击让蒋介石和美国都措手不及。由于事先没有获得任何情报,美国误以为这是大陆要对金门发起全面进攻的信号。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匆忙调集兵力,赶回来支援蒋介石。

美军匆忙决定调动舰队从地中海赶来支援,这一举动让沿途的印尼等地区感到强烈不满。然而,当美军舰队最终抵达时,却发现大陆并没有对蒋介石发动进攻的迹象。

毛主席巧妙出招,不仅让美军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损害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让蒋介石措手不及。这一招同时达到三个目的,让众人赞叹不已!

这场炮战让国民党损失惨重,不仅多名高级指挥官和美军顾问阵亡,岛上的通讯系统也彻底瘫痪。蒋介石之前高喊"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被这场战斗彻底浇灭。

1958年8月,美国军方曾考虑使用核武器对中国施压,并公开表示要打击中国的空军基地。

大陆军队与金门守军之间只是进行了象征性的交火,看起来更像是在进行实战演练。就在蒋介石和美国军队忙着揣摩毛主席意图的时候,大陆方面却在悄悄进行着其他部署。

10月31日那天,毛主席用了个巧妙的招数,叫做"双日停火,单日开打",这一下子又把美国人给搞糊涂了。不光是美国人摸不着头脑,就连咱们解放军里不少将领,也没能马上领会毛主席这么做的深意。

有人质疑:“这么干的话,前面打的那几十万发炮弹岂不是都浪费了?”

有人提出疑问:“金门炮战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对手主动投降吗?现在这么一搞,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毛主席的战略布局其实更为深远。从炮战一开始,他就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步骤。虽然过程中有些计划被突发情况打乱,但最终他想要的结果还是实现了,那就是:

毛主席想弄清楚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同时也要把美军和蒋介石限制在这个地区!这是他从国际视野出发,精心设计的解决方案!

萧劲光在向手下传达毛主席的命令时,也详细说明了毛主席的意图和安排。

经过40多天的激烈炮击,我军打出了30多万发炮弹,成功把20万美军牢牢牵制在战场。这场战役不仅让美军动弹不得,还让美国和蒋介石之间的分歧变得更加严重。

如果逼得太紧,导致蒋介石撤退,万一他走投无路,投靠美国搞独立,对我们也不利。因此,金门的问题可以等到将来和台湾一并处理。

我们可以把炮战当作实战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能牵制住美军,让他们无法轻易抽身,进而暴露他们企图侵略和分裂的阴谋!

这位领导人的眼光真是独到,打仗的头脑也特别灵光!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把千里之外的战局安排得明明白白!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背后都藏着大智慧!

【访台之争:国家主权分寸不让】

两岸关系一直停滞不前,这正是蒋介石和美国都乐见其成的结果。

在鞭炮声此起彼伏的时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了“稳定”蒋介石的情绪,曾多次与他展开会谈。

10月20日,杜勒斯从罗马登机离开,与此同时,解放军得知消息后,立即重启了对金门的炮击行动。

杜勒斯实在想不通毛主席的用意。在他看来,就在他和蒋介石谈判的关键时刻发动炮击,这只会让蒋介石更加倒向美国。

毛主席与蒋介石多次交锋,从共产党成立起就对他了如指掌,但他自己却毫不知情。

美国显然看出了中国的意图,所以这次找蒋介石谈判,目的就是劝他放弃金门,专心守住台湾省。

这么一来,美国就能顺利从争端中抽身,同时困在岛上的蒋介石,也只能更加依赖美国的支持。

蒋介石坚持要守住金门,打算把它作为日后“反攻”的跳板。他还想把美国拉在身边,不让美军撤走。

美国和老蒋之间因此埋下了不和的种子。重新开炮的目的,就是要让老蒋感到紧张,挑拨他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访问台湾地区的杜勒斯,最后也没能有个好结局。他刚回到美国没多久,就被诊断出癌症晚期,最终在1959年5月24日去世了。

1960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即将结束任期,他暗自决定在离开白宫前,要走访亚洲的几个国家。

在这些国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美国和菲律宾,还有日本,而他特别挂念的台湾省也在名单上。

艾森豪威尔没去中国大陆,却专门跑到了台湾地区。他的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就像司马昭的心思一样,谁都能看出来。

中国政府对艾森豪威尔的行为绝不会坐视不管。不过,考虑到当时国内的具体情况,毛主席也无意主动向美国挑起战争。

这正是让很多军官感到棘手的地方。要是放任不管,不仅会颜面尽失,还会让蒋介石更加肆无忌惮。可要是真对一个国家的总统采取行动,美国就有借口对我们实施制裁了。

艾森豪威尔的举动,实际上是在试探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胆识与谋略。面对这一局面,大陆该如何回应,成了毛主席需要果断决策的重要问题。

艾森豪威尔正好在1960年6月17日到访,6月19日离开。毛主席灵机一动,决定给这位美国总统安排一场特别的“见面礼”。

就像毛主席一开始说的,必须动手。但具体怎么打、往哪儿打,这里面大有门道。

对美国舰队动手,正好符合艾森豪威尔和蒋介石的心愿。所以,毛主席采取了虚实相间的策略来应对。

什么叫实干?实干就是说到做到,说开干就立刻行动,说要打7万发,那就铆足全力打到底!

什么叫虚?就是不打建筑,只打空地。目的就是给个下马威。让台湾省和周边岛屿的军民明白,这次解放军的行动只针对美军!

晚上8点05分,随着信号弹划破夜空,我军大炮同时开火!炮弹准确无误地砸在了预先计算好的登陆区域和敌军阵地中间。

炮火连天巨响不断,三万发炮弹密集轰炸金门全岛,结果却无人伤亡。

金门那边的军队也明白其中用意,为了向蒋介石有个交代,等大陆这边停火后,他们也只是装模作样地打了28发炮弹,而且都特意打在没人的地方。

艾森豪威尔在菲律宾和日本接连受挫,脸色难看得像铁板一样。他之前就因为日本工人大罢工的事情心情糟透了,现在又碰上这种倒霉事,更是让他怒火中烧。

经过两天的商谈,由于炮火冲突的干扰,艾森豪威尔和蒋介石的会谈一直没能达成共识,双方都对结果感到不满意。

19日,艾森豪威尔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台湾,作为回应,大陆发射了3.8万发炮弹。这些炮火既表达了对他的强烈不满,也像是在庆祝这个不受欢迎的人终于走了。

安森豪威尔这趟台湾之行,不仅让他丢尽了脸面,还证明他在远东地区的外交策略彻底失败了。

1969年,艾森豪威尔因心脏病去世,抢救未能挽回他的生命。仅仅三年后,也就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毛泽东主席在军事战略上的远见卓识,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如今时代发展,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朝着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前途一片光明。

台湾问题虽然眼下还没解决,但迟早会有圆满结局!我们两岸人民都在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对于那些想要挑拨离间、破坏两岸关系的人,我们绝不会手软,一定会让他们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