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末,美国 AI 行业正遭遇一场荒诞的困境:数以万计的英伟达 H100 GPU 躺在数据中心吃灰,这些单价 3 万美元的 “工业黄金”,只因缺电无法运转。美国 AI 的电力缺口高达 44 吉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总产能,新建数据中心通电等待时间更是长达 48 个月。
就在巨头们手握千亿美金却找不到 “插座” 时,救命稻草竟来自他们曾轻视的比特币矿场。而这些矿场背后,藏着一群中国创业者的技术遗产与生存智慧。
中国矿企的算力革命
2013 年,詹克团与吴忌寒创立比特大陆,开启了中国矿企的算力统治时代。2016 年,搭载台积电 16nm 工艺的蚂蚁矿机 S9 横空出世,将挖矿变成了精密的电力生意 —— 矿机 24 小时平稳运转,把过剩电力转化为数字资产,让电力从公共服务变成可交易的生产资料。
这场革命很快形成中国闭环:比特大陆、神马矿机、嘉楠科技占据全球 99% 的矿机市场,从四川水电到内蒙风电,中国矿企练就了驾驭冗余能源的核心能力。他们不仅制造矿机,更摸索出一套 “电力生存哲学”—— 手动控制矿机开关机以适应电价波动,用集装箱式模块化设计压缩基建周期。
跨洋迁徙的工业遗产
2021 年,国内出台 “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的政策,中国矿企开启大规模出海潮。美国德州成为首选目的地:独立电网、自由电力交易市场,酷似放大版的 “四川 + 内蒙”。
这群 “算力难民” 带来的不仅是矿机,更是颠覆美国能源行业的硬实力。他们将国内手动控电经验升级为自动化算法,在德州 15 分钟一跳的电价波动中套利 —— 电价为负时疯狂耗电,电价飙升时秒切负荷 “卖电” 回血。更让硅谷惊叹的是,他们把数据中心建设周期从 2-3 年压缩至 3-6 个月,这种 “即插即用” 的模块化方案,恰好匹配了 AI 行业 “等不起” 的算力需求。
AI 与矿企的算力联姻
2024 年 6 月,美国矿企 Core Scientific 与 AI 公司 CoreWeave 签署 35 亿美元协议,将挖矿电力基础设施转租给 AI 训练,这场 “算力联姻” 震惊华尔街。随后,IREN、Cipher 等矿企纷纷跟进,微软、亚马逊抛出百亿级长期订单,而这些矿企的核心基础设施,大多流淌着中国基因。
如今,美国 AI 依赖的不仅是矿场的电力配额,更是中国矿企的技术沉淀:比特小鹿手握近 3GW 全球电力资源,将矿场升级为 AI 数据中心;嘉楠科技与索鲁纳合作,在德州风电数据中心部署矿机,同时支撑 AI 算力需求。当美国五大科技公司砸下 4700 亿美元算力投入时,他们真正缺的不是芯片,而是中国矿企早已掌握的 “驭电之术”。
这场全球算力格局的反转,本质是一场能源逻辑的重构。中国矿企用十年时间定义了 “算力即电力” 的规则,如今,这套诞生于四川山间的生存智慧,正成为美国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美国 AI 看似引领技术浪潮,实则在为中国矿企留下的工业遗产 “打工”—— 这背后,是跨越国界的产业迁移,更是技术沉淀的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