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都认为:不良资产说到底就是一种资源错配,是能力和认知的错配。
大家都是从农村来的,吃了三十年饱饭之后,一旦腰包里有一些票子,就什么都想拥有,激进占据了大脑的高地,安全被抛到了九宵云外。
见过几百个客户之后,这种感觉愈加深刻,所以来找我们保房的客户,都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运气太好了,让他们产生了“运气即能力”的错觉。
家住宝安西乡老林,就是其中的典型,第一次走进我办公室的时间,穿着得体,很有逼格,但话题打开,触及了他的那根敏感神经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全线崩溃,脏话连篇。
他说有一个晚上机里有37个未接来电,老林把手机塞进沙发缝里。茶几上摊着法院传票和泛黄的泡面盒,阳台晾晒的旧T恤被风吹得哗哗响——这是他房贷断供的第60天,也是他从月薪三万的互联网中层,变成小区大妈眼里“败家子”的第六十天。
去年此时,老林还在朋友圈晒滑雪照。为了让孩子读重点小学,他咬咬牙贷了890万买下学区房,月供4.2万。
那时的他觉得自己是标准中产:夫妻俩年薪百万,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周末去星巴克写方案,健身卡从不间断。现在想来,所谓中产对老林而言不过是银行流水撑起来的泡沫。
变故来得猝不及防。今年三月,公司裁员名单里出现了老林的名字。拿着30万补偿金,他安慰妻子“休息两月再找工作”,却没料到互联网行业寒冬凛冽。
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面试时HR看着他38岁的年纪直皱眉。
第一个月房贷逾期时,银行客服声音温柔:“先生,您本月欠款还未缴纳。”第三个月,电话里的语气变成冰冷的法律术语:“再不还款将启动诉讼程序”。
断供第30天,催收短信像雪花一样飘到老林手机里。最让他崩溃的是上门催收那天,穿黑西装的男人在小区单元楼下大声喊他的名字,邻居们探出头来指指点点。
有个平时打招呼的大妈转头就跟别人说:“我说他买那么贵的房子不稳妥吧,现在好了,银行都找上门了。”那天老林躲在楼道里抽了半包烟,直到天黑才敢回家。
为了凑钱,老林卖掉了珍藏的球鞋和相机,妻子的首饰盒也空了大半。以前他请客户吃饭随便就能花几千,现在菜市场买菜要跟摊主讨价还价半天。
孩子问他:“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再去游乐园?”他只能含糊其辞,转头偷偷抹眼泪。
上个月整理东西时,老林翻出购房合同,上面的“业主”两个字刺眼得很。原来他们拼命追求的安稳,不过是用三十年贷款堆砌的幻象。
三天前,银行法务部的电话又打来了,这次他们说,再不还款就申请查封房产。老林望着窗外自家亮着灯的阳台,突然觉得那套曾经象征成功的房子,变成了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枷锁。

走投无路之下,林总在网上看到了我们青天智控,可以全风险承担他的业务,成功再付费,这一下,他仿佛找到救命稻草,但还是将信将疑,一定要来现场考察一下。
于是,我就听到了他的故事。
如果能重来,老林绝不会为了所谓的“中产体面”背负沉重房贷。只是人生没有如果,明天太阳升起,他还要继续找工作,继续面对那些躲躲闪闪的目光。
这场断供危机教会老林的,不仅是财务规划的重要性,更是看清了人情冷暖——当人从高处跌落时,最先围上来的不是援手,而是看热闹的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