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蒹葭》在扑朔迷离、烟水苍茫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秦地的一首民歌。它之所以能穿越两千多年依然动人心魄,并非因其讲述了复杂的史实或阐述了深刻的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秦地的一首民歌。它之所以能穿越两千多年依然动人心魄,并非因其讲述了复杂的史实或阐述了深刻的哲理,而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普遍人类情感的审美意境。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以其独特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种强烈而执着的思念与追寻。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沉郁悲凉的氛围以为全诗的基始,同时又暗寓着时间的推移。作品文字很简单,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所谓“伊人”(他(她)思念的恋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难即,欲求而不得。

作品写出了一种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的执着追寻与追寻中的怅惘。 这个“目标”可以是具体的(如思念的恋人),也可以是抽象的(如贤才、理想、功业或某种人生境界)。它没有限定“伊人”的具体所指,却以“距离感”与“朦胧美”的意境,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空间距离之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强调追寻之路的艰险与目标的遥远。

视觉朦胧之美:秋晨的“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搭配茂密的“蒹葭”,构成了一片迷茫、朦胧、如梦似幻的背景。目标“伊人”始终身影模糊,若隐若现。

情感基调之美:这是一种甜蜜与痛苦交织的怅惘。追寻的过程充满希望(仿佛可见),但结果总是落空(求之不得)。正是这种永不停息的追寻本身,赋予了生命以动态的美感和深刻的悲剧性。

重章复唱之美:该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极具音乐美感,便于歌唱和记忆。

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无一字冷僻,却字字传神,如“苍苍”、“宛在”等,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伊人”象征一切难以企及的美好目标,“秋水”象征阻隔与困难,“道阻”象征追寻过程的艰辛。这种象征手法的成功实践,使得诗歌超越了简单的男女情爱,具有了更广阔的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