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成人广告擦边!宝宝巴士危险了

作者I 李东阳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在互联网世界穿行已久的我们,浑身上下早已没有秘密可言。一部网络手机、一次APP开启、

作者I 李东阳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在互联网世界穿行已久的我们,浑身上下早已没有秘密可言。

一部网络手机、一次APP开启、一个短信注册链接,都有可能付诸自身数据信息。

要说人们与赛博世界早已达成了默契,收集个人信息无妨,只要别影响日常生活,咱们可以蒙一只眼闭一只眼,稀里糊涂的过。

可偏偏有一些软件,喜欢在用户的禁区的蹦迪,单方面撕毁信息安全协议,甚至还蔓延到了儿童领域。

近日,有网友反映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屏幕上正跳转着“三女共侍一夫”的露骨直播封面,衣着暴露的主播在镜头前扭动,让自己和孩子十分尴尬。

图源:经视直播

类似的场景不是孤例,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儿童APP存在低俗擦边现象,孩子误点广告后手机后台被强制安装不健康软件,隐蔽性十足。

频繁“暴雷”的早教和母婴领域,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提到对宝宝巴士这个词的印象,多数人想到的是玩梗调侃,形容一些天真无邪但实则有些笨拙或无趣的言论。

但宝宝巴士最初是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早教启蒙软件或动画片的名称,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帮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所以一直以来,宝宝巴士被称为万千家庭的守护者,在家长圈颇有口碑。

而故事的开端,需要从一个2岁小孩说起,在那个互联网浪潮席卷一切的年代,一位名叫唐光宇的创业者接连遭遇三次创业失败,公司濒临破产,还欠下数百万债务。

有一次教自己小孩分辨颜色的时候,唐光宇发现儿子总也学不会,于是这位程序员出身的老爸打算亲自上手,搞出了一个教小孩分辨颜色的 APP ——《 宝宝学颜色 》。

没想到这个装修简陋、内容单调的APP一经上架直接大热,唐光宇敏锐捕捉到了早教市场的商机,直接开启了早教类APP下饺子模式。

结果就是精准踩到了宝爸宝妈的需求,在国内外开启了通杀模式,早在2020年的全球APP下载榜单中,只有两家中国企业上榜,一个是字节跳动,另一个就是宝宝巴士。

在油管上,宝宝巴士甚至成了赶超小猪佩奇的存在,其各类视频播放量极高,堪称赛博带娃神器。

但就是前景如此广阔的一个软件,盈利模式却显得十分含蓄。

从一开始宝宝巴士走的就是早期互联网盈利模式,往软件里塞广告来赚钱,这也是被广大家长诟病最多的地方,早在前些年,宝宝巴士的差评几乎全是家长吐槽广告的植入,毕竟这是针对未成年人的软件,需要一定的门槛。

直到这一次“暴雷”,宝宝巴士似乎在广告植入盈利这条路上跑的更远了,10月29日上午,宝宝巴士相关负责人表示出现在APP上的问题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广告,此次事件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对此他们表示诚挚的歉意。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常言道孩子和女人的钱最好赚,但在当下的母婴和早教市场并不十分匹配,宝宝巴士目前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说明。

带娃向来是个辛苦活,而赛博带娃同样没好到哪去!

宝宝巴士从一开始走的路线就是启蒙而不是知识付费,并非想掏空家长的钱袋子。

唐光宇很早就解释过,收费是为了收集付费用户的反馈,用以吸引后期免费用户,“大家做产品免费是为了收费,宝宝巴士收费是为了免费。”

做内容的平台不做知识付费,盈利的渠道就显得十分有限。所以宝宝巴士近70%的营收来自于App合作推广,授权其他短视频平台自己的内容同样占据一部分。

看似还算稳定,但宣传推广费用长期高居不下,毕竟在应用商店要想占个好的宣传位少不了真金白银的支出,自2018年以来,营销推广费用基本在2亿左右。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宝宝巴士的广告植入和游戏如此之多,甚至如今已经出现了跑偏现象。

类似的艰难还出现在了母婴领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8年,中国母婴用品行业市场规模由523亿元上升至27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2.8%。但2022年开始,随着我国出生人口数首次跌破千万,行业增幅开始出现明显下滑。

去年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吐槽,怀孕后注册过美柚、宝宝树等母婴类App,之后丈夫频繁接到涉黄短信骚扰,尺度极其露骨。

看到这让人有些脊背发凉,大数据通过孕妈链接到了准爸爸,狂轰滥炸涉黄服务,这对于一个即将添入新人口的家庭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另外一位孕妈表示,自己注册前已经看到有人反映了类似问题,特意在丈夫注册后监察手机,果然当天下午涉黄短信就如约而至,后续虽然卸载了软件,涉黄短信还是偶尔收到。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超过六成的母婴企业业绩是下滑的,74%的从业者认为到2026年及以后行业才有可能好转。

主攻线上市场的企业日子同样不好过,宝宝树的情况足以说明问题,除此之外,2022年蜜芽APP正式停止服务并关停下架、之前还有母婴之家跑路、荷花亲子关闭的消息。

可以说,母婴行业正在经历剧烈震荡,光鲜亮丽的背后危机四伏。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探讨了由印刷时代转入视像时代、由读写文化转入娱乐文化的现实导致了童年纯真世界的不复存在,进而导致了童年在人们文化中的消逝。

如今在短视频时代,这一预言以更暴烈的方式加速兑现。

有宝妈表示,当 “三女共侍一夫” 的擦边直播取代《超级宝贝 JoJo》的笑脸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小时候躲在被窝里看连环画的纯真童年,早已在数字时代碎成了片段。

的确,其单款 APP 日均 8000 万次的广告展示量,本质是将 3 岁儿童的注意力打包出售。而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更在加速这种侵蚀,儿童对于不良内容的防范和认知是有限的,他们更容易处于好奇心去点击,一旦触碰很可能催生“早熟的童年”。

近年来,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讨论,小学生们满口操着网络梗,什么“鸡你太美”“包的”“666”在校园里此起彼伏,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

站在宏观视角来看,这代孩子恰好处于互联网发展的成熟阶段,一出生就浸泡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文化会自然而然融入到日常生活。

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语音并不稀奇,80、90后也是喊着“神马都是浮云”“鸭梨山大过来的,还有更符合当下气质的“对齐颗粒度”“打通链路”等词,都是社会的产物。

问题是未成年人本身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频繁使用网络热梗会造成语言的贫乏,何况网络环境嘈杂,大多数产物还是不健康的。

所以要拯救消逝的童年,需要打破企业逐利、技术失控、教育缺失的死循环,构建技术向善、法律托底、家庭归位的三重守护网。

这个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童年?答案或许藏在波兹曼的警告里:“童年的存在依赖于成人世界对儿童的保护”。

而这种保护,从来不是一句 “审核疏漏” 的道歉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守住底线,需要技术戴上枷锁,更需要每个成年人记得: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某个孩子的童年,更是一个时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