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解放战争中唯一全军覆没之战,近万人殒命,粟裕写下检讨书

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的一年。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的一年。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华南、西南。

国民党军队毫无招架之力,防线土崩瓦解,残部仓皇向东南沿海及台湾岛撤退。

解放军气势如虹,全中国的解放已经近在咫尺。

然而,就在各条战线高奏的凯歌声中,一则来自福建前线的电报,如平地惊雷,震动了最高指挥部:

金门岛吃了败仗!

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9000余名官兵,全军覆没!

这样的损失,在我军整个战史上,都非常罕见。

在战场态势已经一边倒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在小小的金门岛折戟沉沙?

这支参战部队并非什么杂牌军,而是隶属于战功赫赫的第十兵团28军。

这支部队,在整编前是十纵,因为相比主力王牌实力稍弱,所以仅仅承担一些较为简单的“打援”任务。

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任务,让十纵打出了名。

在豫东战役中,10纵奉命阻击国民党军胡琏兵团。

胡琏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这场战斗中首次领略到十纵的厉害。

在杞县东南桃林岗,十纵阻击敌军5昼夜,以顽强防御重创国民党第5军,为华东野战军主力歼灭区寿年兵团争取了关键时间。

粟裕称其“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盛赞十纵的防御能力。

让人没想到的是,十纵的突出表现,让胡琏更加重视这个对手,在金门战役中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部署。

1949年2月,华野组建三野4个兵团,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原各兵团下辖纵队打乱重组。

十纵大部在江苏两淮地区改为第10兵团机关,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下辖第28、29、31军,共10.8万余人。

兵团司令员叶飞是三野著名青年将领,年轻有为、敢于亮剑、骁勇善战,被誉为“悍将”。

此前,因病在济南疗养,未参加淮海战役。

但野司首长深知他的指挥水平和革命功绩,让其领率10兵团,期望甚大。

叶飞果然不负众望。

上任伊始,4月参加渡江战役,率部解放丹阳、常州、无锡和苏州。

5月参加上海战役后,率10兵团进军福建,先后发起福州、漳厦战役。

8月,叶飞兼任福建军区司令员,组织指挥部队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

逐渐打出了名堂的十纵,由“偏师”成长为“主力”。

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庆祝仪式,举国欢腾。

在这种喜悦的氛围下,叶飞也决定给祖国献上一份厚礼。

10月中旬,十兵团轻取厦门,连续的胜利,让军队上下弥漫着一股骄傲轻敌的情绪。

厦门的对面,就是小小的金门岛,距离厦门也只有18海里。

从指挥员到普通士兵,普遍认为金门守敌不过是惊弓之鸟,攻取金门将如探囊取物。

“最多三个团,不用三天就能解决战斗。”这种论调在兵团内部十分普遍。

他们计划在10月25日拿下金门,作为献给新中国成立的贺礼。

渡海作战,情报是胜利的基石。

然而,此役的情报工作却出现了致命的疏漏。

战前,解放军侦知金门守军为李良荣的第22兵团,兵力约2万余人,且多为刚从大陆溃逃的残部和新兵,战斗力不强。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战场局势瞬息万变。

就在解放军准备发起进攻的前几天,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胡琏的第12兵团,正从潮汕地区撤退。

其先头部队第18军的118师已于10月24日抵达金门,后续部队也正陆续登岛。

胡琏兵团是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

他们与十纵交过手,虽然吃了败仗,但对我军的战法颇为熟悉。

胡琏部的到来,使金门守军的总兵力骤增至4万余人,还有舰艇、飞机、坦克重炮的随时支援。

更重要的是,敌军的指挥体系、部队士气和防御决心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解放军的攻击部队,对此却一无所知。

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个兵力、火力、士气都远超预期的坚固堡垒。

另外,解放军的装备也存在短板。

渡海作战,船只是最基本的条件。

十兵团是传统的陆军,严重缺乏海战经验和渡海工具。

解放军虽然成立了海军,但仍然不具备作战能力,更不能大规模运输装备士兵。

他们只能依赖最传统的方式,临时从泉州湾、厦门湾等地征集来的三百余艘小型木帆船和渔船。

这些船只平时只能近海打渔,甚至禁不住大一点的风浪,性能也极差,根本不适合军事运输。

国民党在撤退时,故意损毁了大量船只,导致数量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