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给老实人的建议:说话做事不要以别人的满意为目标!

朋友阿诚最近辞职了。他在公司待了五年,加班最多的是他,背锅最多的也是他。同事临时有事,他总是第一个顶上;领导安排任务,他

朋友阿诚最近辞职了。

他在公司待了五年,加班最多的是他,背锅最多的也是他。同事临时有事,他总是第一个顶上;领导安排任务,他从不说"不"。可到了年底评优,名额给了那个经常拒绝加班的同事。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

像他一样的人并不少,最大的错,就是把别人的满意,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1、你的善良,正在被明码标价

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个好人,要懂事,要为别人着想。

于是我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委曲求全,学会了把"没关系"挂在嘴边。

可这个世界有个残酷的真相:你越是无条件地对别人好,别人越觉得理所当然。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过度付出陷阱"。当你习惯性地满足别人的需求时,对方不会感激你的牺牲,反而会降低对你付出的价值评估。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在公司是老黄牛,在家庭是和事佬,在朋友圈是救火队长。可到头来,升职加薪轮不到他,家人还嫌他没出息,朋友有事才想起他。

2、讨好型人格,是成年人最深的内耗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讨好型人格",说的就是那些把别人的情绪放在第一位,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别人的人。

他们活得很累。

每次拒绝别人,都要在心里挣扎半天,生怕对方不高兴。

明明自己很忙,还要硬着头皮帮别人的忙。

即便被辜负了无数次,还是会选择原谅,因为"不想让关系变僵"。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关系本身就是畸形的?

真正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势均力敌的。你尊重我的边界,我珍惜你的付出。

而不是一方无限度地索取,另一方无底线地给予。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句话:"很多人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附属品。"这话说得太准了。

当你总想着让别人满意,你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压抑自己。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活得越来越拧巴,越来越不像自己。

这种内耗,比任何外在的压力都要可怕。因为它会一点点掏空你的能量,让你变得麻木,变得疲惫,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3、那些会拒绝的人,活得有多爽

我有个同事小林,刚来公司时特别不合群。

别人让她帮忙打印材料,她会说:"我现在在忙自己的事,你可以自己去。"领导让她周末加班,她直接回复:"不好意思,我周末有安排。"

当时大家都觉得她情商低,不会做人。可一年后,她升职了。

为什么?

因为她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工作上。她不用花时间去应付各种琐事,不用担心得罪谁。她的目标很清楚:把自己的事做好,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后来她跟我说:"我不是不帮忙,而是要分清楚什么该帮,什么不该帮。如果每个人都能找我帮忙,那我自己的事谁来做?"

这话听起来有点冷,但却是真理。

学会拒绝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的节奏,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怀疑自己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当你学会拒绝,你会发现,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离开。

而那些因为你拒绝就翻脸的人,本来就不值得你付出。

4、你要讨好的,只有你自己

作家李筱懿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得到,而是从未为自己活过。"

很多老实人,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而活。

小时候为父母而活,长大后为老板而活,结婚后为家庭而活。

说话做事,不要以别人的满意为目标,不是让你变得冷漠自私,而是让你学会为自己负责。

你要明白,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别人的评价,只是他们的视角;别人的期待,只是他们的需求。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也没必要让所有人都满意。

真正该讨好的,是你自己。

你要问问自己:这件事我愿意做吗?这个选择符合我的价值观吗?这样的付出值得吗?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活,你会发现,生活突然变得轻松了。你不再需要戴着面具迎合别人,不再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你可以大大方方地说"不",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但,一切改变都很难。

尤其是那些习惯了讨好的人,突然让他们拒绝别人,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但请记住,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舒适区的过程。

试着做个"不好惹"的老实人。不好惹,不是让你变得尖酸刻薄,而是让你有原则,有底线。

你可以帮忙,但不是无条件地帮。你可以迁就,但不是无底线地让。你可以给予,但要看对方值不值得。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场能量的交换。

你的付出要有回应,你的善良要被珍惜。

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你的人生,不是为了让别人满意,而是为了让自己不留遗憾。

余生很贵,别再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