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乘坐网约车时,是否留意过自己支付的费用,又是否关注过司机最终的收入呢?多数人对此往往未曾在意,故而对司机师傅的处境一无所知。
前些日子,一位乘客搭乘网约车,行程共计7公里,他支付了22.5元车费。闲聊间,他询问司机师傅实际收到的金额,结果仅为12.5元,近乎被“腰斩”。得知乘客的支付金额后,司机师傅沉默不语,那落寞的背影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无奈。乘客不禁心生疑惑:这样的价格,司机师傅真的能够接受吗?实则,这样的情况已属平常,更有甚者,抽成比例更高。

例如,笔者前些天打车,路程长达12公里,途中遭遇堵车,全程耗时40分钟,还未算上司机前来接我的10分钟。50分钟的行程结束后,支付页面显示的费用为29元。难以想象,扣除抽成后,司机师傅实际能拿到手的钱还有多少。从上述案例可见,那笔订单的抽成比例竟高达44%,远远超过了平台“官宣”的25%。令人痛心的是,司机的收入正是通过这样一单又一单的积累而来,几乎每单都面临着如此高额的抽成。
试想,司机每日辛苦赚取的收入,大部分被平台抽走。剩余的部分,还需扣除电费、车辆折旧费、保养维修等硬性支出,以及每日的营运保险和租车费用等。如此算来,最终的利润可谓微乎其微。

事实上,如今的网约车司机几乎已被这种剥削“麻木”。面对平台的不公对待,他们根本无力反抗,要么默默接受,要么选择退出,别无他法。
前些日子,有人发问:如今已临近2026年,跑网约车是否还有意义?我内心着实想说“没必要”,这点微薄的收入实在难以匹配他们的辛勤付出。然而,看看今年的就业数据,再了解到许多司机是在被裁员后,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无奈选择跑网约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份收入总好过没有,即便每月仅能赚取三千元,也比毫无收入要强。

这些网约车平台正是抓住了司机的这种心理,愈发肆无忌惮。即便司机们集体抵制某一平台,仍会有众多其他平台如出一辙。如此情形,又怎能做到完全抵制呢?
所以,若你问我2026年是否适合跑网约车,我只能说:倘若实在没有其他出路,尝试一下也并非不可,但并不建议主动投身这一行业。毕竟,这行业的“水”太深,并非普通人所能轻易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