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太尊重我……”
这是很多家长在养育中曾面临的困惑。
● 有些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越是反复叮嘱不能做的事,越要去做;苦口婆心的劝说,却无动于衷;
● 有些孩子稍不如意就对父母撒气、顶嘴,甚至出言不逊;
● 还有些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漠、爱答不理、视而不见……
孩子这些日渐明显的“不合作”表现,让许多父母说话的声音越来越高、火气越来越大,同时也带来深深的无力感与挫败感——“孩子怎么这么难管?”
孩子不合作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也最深远的一个,是权威感的逐渐消失。
一旦我们失去了作为教育者应有的“权威感”,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很容易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
(图片来源:摄图网,已获得授权)
1 什么是真正的权威感?
一提到“权威”,很多人会联想到板着脸、命令式的语气、不容反驳的态度。
有些家长也确实试图通过“让孩子怕”来树立权威:
声音要大、规矩要严、惩罚要狠。
然而,这种“怕”并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
这种权威,是假的。
它带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恐惧;不是认同,而是压抑。
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体力、心智逐渐成熟,这种建立在恐惧之上的权威,极易崩塌,甚至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权威感?
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提出“权威型养育”的概念,它是一种既有明确要求,又给予情感回应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父母不会通过恐吓或控制来让孩子服从,而是通过言行一致、尊重规则、关注感受,逐渐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尊敬。
他们让孩子明白:
“我对你严格要求,是因为我在乎你;
我倾听你的感受,是因为我尊重你。”
这样的父母,不需要大吼大叫,孩子自然愿意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2 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一步步流失的?
❎ 没有原则的退让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孩子”“给予自由”,这是进步,但不少家长却误解为“尽量满足”“少立规矩”。
孩子其实是通过试探来寻找行为边界的。
你退一步,他就进一步;你今天妥协一点,明天他就挑战更多。
久而久之,父母变得没有原则,孩子也变得没有界限。
规则的缺失,直接导致权威的流失。
没有界限的爱,不是自由,是放任。
❎ 言而无信,轻诺寡信
“你这周认真完成作业,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
结果周末你累了,不去了;
“你考到前五名,就给你买那套乐高。”
结果你真考到了,父母却说“下次再说”。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一次次消耗着孩子对你的信任。
信任一旦被破坏,你再讲什么道理,他都很难真心接受。
孩子从不怀疑父母的承诺,直到父母一次次教会他怀疑。
❎做不到“以身作则”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
你要求孩子认真读书,自己却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
你要求孩子别沉迷手机,自己却机不离手;
你告诉孩子要礼貌待人,自己却对服务员呼来喝去。
孩子也许不会直接反驳,但他心里会问:
“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
真正的教育不是你说什么,而是你怎么做。
3 如何重建权威,培养有界限感的孩子?
有个高中男孩在学校偷偷抽烟,被父亲发现后训斥多次,却屡教不改。
后来这位父亲做了一件事:他开始戒烟。
他在桌上摆满戒烟糖、瓜子,主动告诉儿子:“我陪你一起戒。”
儿子看到父亲的行动,大受触动,主动说:“爸,我也不抽了。”
没有吼叫,没有惩罚,父亲用行动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认同。
这就是权威型养育的力量:
孩子服从的不是你的脾气,而是你的品格。
我们可以这样做:
✅ 先建立温暖而信任的亲子关系
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
孩子愿意听你的话,前提是他感受到你的爱和理解。
多倾听、多陪伴、多共情,让孩子知道: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 设定清晰而合理的界限
规则不是束缚,而是安全的护栏。
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并且坚持执行。
制定规则时,和孩子说明原因:“这是为了你的安全”“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 用积极的方式引导行为
孩子犯错时,不要急于惩罚。
让他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不按时吃饭就会饿),或者通过讨论、引导帮助他理解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 保持一致性,管理好情绪
父母之间教育理念要一致,不能一个立规矩一个拆台。
情绪稳定也很关键——越是冷静,话语越有分量。
如果偶尔失控,也要诚恳道歉,为孩子示范什么是担当。
权威型养育,不是要做完美的父母,而是要做真实的、可信的领路人。
它需要我们持续学习、不断反思,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不是孩子的指挥官,而是他们的教练——引导而非控制,支持而非包办。
当我们真正赢得孩子内心的尊重时,我们的话语,才能成为他成长路上真正的指南针。
愿你成为孩子愿意信任、愿意跟随的父母。
不是因为怕你,而是因为敬你、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