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曹魏后期镇守一方的三位大将,被称为曹魏三征,你都知道吗?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中记载:“是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 、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各献征吴之计。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中记载:“是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 、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各献征吴之计。朝以三征计异,诏问尚书傅嘏 。”胡三省注:“ 汉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 毌丘俭方为镇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三位曹魏后期的大将。

一、王昶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王昶是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官至司空,封爵京陵侯。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前秦秦州刺史王堕先祖。

王昶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太子(曹丕)幕府,官拜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王昶官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世家大族更加重用。因此,王昶因为出自名门,自己也确实有才能,所以在仕途上可谓是平步青云。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王昶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王昶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王昶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在此基础上,王昶自然成为曹魏后期镇守一方的大将了。

正元二年(255年),王昶引兵抵拒毌丘俭有功,迁骠骑将军,后迁司空。因为彻底导向了司马懿家族,王昶得以长期执掌兵权,后期也能在朝廷位列三公。到了甘露四年(259年),王昶去世,谥号为穆。

二、胡遵

胡遵(?~256年),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官至卫将军,封阴密侯。胡遵出身安定胡氏,也即和王昶一样,他也来自于曹魏的世家大族。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胡遵才兼文武,早年由历任雍、凉二州刺史的张既以礼征辟而进入仕途。

青龙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胡遵在司马懿指挥下与雍州刺史郭淮共同在阳遂防守,在积石遭遇诸葛亮的蜀汉军队,双方紧邻五丈原开战,诸葛亮不能前进而退回五丈原。自此之后,胡遵长期跟随司马懿作战,也因此获得了司马氏的信任和重用。比如在平定公孙渊叛乱中,胡遵也立下了战功。

嘉平四年(252年),胡遵作为曹魏三征之一的征东将军,主持征讨东吴,被诸葛恪击败。正元元年(255年),胡遵参与平定淮南三叛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之乱,事后升任卫将军。甘露元年(256年)秋七月己卯,胡遵去世,被朝廷追赠为车骑将军。

三、毌丘俭

毌丘俭(?~255年),复姓毌丘,字仲恭,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毌丘俭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文学家,将作大匠毌丘兴之子。和以上两位不同,毌丘俭对曹魏忠心耿耿,这也导致自己落下了凄惨的结局。

毌丘俭最初袭封父爵高阳乡侯。魏文帝时期,担任平原侯(曹叡)文学掾,结下深厚情谊。魏明帝登基后,历任尚书郎、羽林监、洛阳典农中郎将等职,仕途顺利。后来,毌丘俭迁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幽州刺史。景初末年,配合太傅司马懿攻灭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进封安邑侯。

正始年间,毌丘俭两次出塞远征,摧毁高句骊王国,加号左将军,出任镇南将军、豫州刺史。东兴之战后,毌丘俭迁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击退了吴国太傅诸葛恪,加位镇东大将军。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毌丘俭不愿意接受司马氏篡夺曹魏的结局。

特别是臣司马师废黜魏少帝曹芳以及杀害好友夏侯玄、李丰后,极度不满的毌丘俭举兵反抗。不过,因为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毌丘俭最终兵败,在逃亡途中被平民张蜀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