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别让你的瞎操心和焦虑,夺走厌学孩子复原成长机会,少担心多正念

厌学孩子的家长,是很焦虑和担心的,这很正常。如果家长焦虑和爱操心,别自责,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太爱孩子的自然表现。焦虑和操

厌学孩子的家长,是很焦虑和担心的,这很正常。

如果家长焦虑和爱操心,别自责,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太爱孩子的自然表现。

焦虑和操心,放不下对孩子的期待,家长这样想,这么做,情有可原,不必自责。

家长也要允许自己会在某一个阶段,看到孩子黑白颠倒,放不下手机,会难过,会忍不住纠正,会忧心忡忡,会心疼和担心孩子,这么下去可咋整。

担心和操心,焦虑,在情绪上扬时,是无法自控的,这也没关系。

但家长也要有意识,让自己从焦虑循环中挣脱,而不是:

一直担心,一直忐忑,越想越忐忑,越忐忑越痛苦和焦虑‘;

病急乱投医,看看这个文章,学学那个方法,听听这个课程,四处求医,一个老师一个说法,家长自动对号入座,却更加凌乱和焦虑;

怨天怨地怨过去的自己,陷入悲伤,内耗和纠结之中,无法挣脱。

家长越操心,越焦虑,越焦虑,越想控制和改变孩子。

往往在家长焦虑时,控制和改变孩子的做法是无意识的,也是不受大脑控制的自动化反应。

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孩子,让孩子不熬夜,不纠结,不难过,早点睡和放下手机。

孩子不听和无法做到,家长还要千方百计学一些方法,求一些解药来试图帮助孩子摆脱痛苦,走出厌学。

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操控,相当于违背了孩子意愿,做不到干预不了的事,还要强行干预和制止,这是另一种执念。

并不是说家长不该管孩子,而是管不了的时候,选择后退。

用更多的时间让自己情绪复原,而不是在焦虑状态,还透支自己去帮助孩子。

家长在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状态,不仅帮不了孩子,反而会帮倒忙。

在厌学孩子的引导和管理上,家长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重要。

为孩子多做一点,再做多一点,操心一点,再努力一点,是家长对孩子本能爱的驱动。

但如果家长自身很焦虑,很忧患,情绪也在跌宕起伏,吃不下睡不着,每天都忐忑不安和心惊胆战。

这时候伸手去帮助孩子,围着孩子打转,只会深陷痛苦与焦虑,根本帮不到孩子。

反而因为家长自身没有心力和能量,还去强行干预和帮助孩子,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反的。

原本是为孩子好,却在自以为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引发了孩子更大的情绪反应或对抗,或在孩子任性之中将不合理的要求合理化。

剥夺了孩子自成长和自行复原的机会。家长总觉得自己不出手,孩子就会更糟糕。

而事实是,焦虑的家长出手,才会引起更大的弊端,更多的问题。

原本孩子只是吐槽,缓一缓就好了,但焦虑的家长却把孩子的一句话当成天塌的大事。

不断回应,不断想帮助,不断想接住孩子情绪,想纠正孩子不要那么想,应该这样想。

面对家长的过度操心和焦虑,我给出的建议,通常都是:

远离孩子,先修复自己,等自己有心力和能量了,自然就能帮到孩子了,这是正念思维。

然而有不少家长,道理都懂,但遇事时,就立刻不淡定了,陷入了焦虑循环。

感受是家长自己的,当你感到不舒服时,有意识去跳出焦虑循环的圈子。

不要再想着为孩子多做什么,围着孩子转,要多将关注点拉回自身,管住嘴,迈开腿,去做点其他感兴趣的事情。

除了围着孩子焦虑循环,生活还有很多可做的事情,迈出第一步,后边的九十九步才成为可能。

但家长因为担心和操心,就是迈步不了,因为心疼孩子,因为怕自己一旦不操心,孩子就更糟糕。

家长也需要跟自身的焦虑和解,也需要放下自负和控制之心。

让一切如其所是,允许一切的发生,放下自己的控制欲。

孩子也有自身的能量弹性,也有天然的复原力,家长摒弃孩子非我不行的执念。焦虑才能缓解,担心才能有一个安放,理性思维才能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