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挪威启动全球首个商业化海水制氢项目

7月27日,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将全球目光聚焦到挪威北海的一座岛屿——这里正建设着人类历史上首个碳运输港口。按照规划,船

7月27日,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将全球目光聚焦到挪威北海的一座岛屿——这里正建设着人类历史上首个碳运输港口。按照规划,船只将把液态二氧化碳运抵此处,再通过海底管道注入2.4公里深的岩层中永久封存。这个由挪威政府、化石能源企业与欧盟共同推动的项目,或许将为工业领域的"碳中和"难题提供关键解法。

01 地理条件与责任的双重选择

项目的选址藏着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责任。北海海底的地质结构为碳封存提供了理想场所:2.4公里深处的柔软岩层多孔且稳定,类似天然的"地质海绵",能将二氧化碳牢牢锁在地下数千年。对挪威而言,这样的自然条件恰逢其时——作为全球主要油气出口国之一,其工业体系长期依赖化石能源,碳排放历史包袱较重;但同时,挪威也是全球碳捕集技术(CCUS)的早期探索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启动了相关研究。

这个被称为"北极光"的碳运输项目,正是这种双重背景下的产物。项目初期总投资约10亿美元,其中挪威政府承担约80%(8亿美元),壳牌、Equinor、TotalEnergies三家化石能源企业联合注资约7.14亿美元,欧盟则提供1.5亿美元补贴。资金构成的特殊性值得关注:政府、传统能源企业、国际组织共同下场,既体现了对技术的信心,也传递出"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明确信号。

02 从水泥厂到海底:一套精密的"碳搬运"全流程

要理解这个港口的意义,得先看懂它的"碳搬运"链条。故事始于挪威一家水泥厂的窑炉——当石灰石被加热到1400℃时,碳酸钙分解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这些混合着热气的废气首先被导入冷却装置,利用邻近峡湾的海水降温,为后续捕集做准备。

真正的"捕碳高手"是胺类化学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低温下能像磁铁般吸附二氧化碳:当冷却后的废气穿过喷洒胺的塔层,85%的二氧化碳会被胺分子"捕获",剩余废气经处理后排放,二氧化碳浓度大幅降低。接下来,海德堡材料公司的设备利用水泥窑的废热,打破胺与二氧化碳的结合键,释放出纯净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巨型压缩机压缩冷却,气体最终液化成液态,体积缩小至原来的约1/600,便于运输。

目前,这家水泥厂每年可捕获约40万公吨二氧化碳(相当于9.3万辆汽车的年排放量),占其总排放量的近一半;待港口完全投用后,配套的运输船将把这些液态二氧化碳运至北海,最终注入2.4公里深的岩层。若项目满负荷运行,每年可封存500万公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挪威全国年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03 当"排碳者"成为"捕碳者":一场没有旁观者的转型

这个项目的特殊之处,远不止技术本身。从参与主体看,它打破了"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思维:曾被视为"排放大户"的化石能源企业(如Equinor)成了碳封存的主力,水泥厂这样的"排放源"主动改造设备成为捕碳环节的关键,政府则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欧盟则以补贴推动技术规模化。

这种协作模式,恰恰回应了气候治理的核心命题:减碳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企业、行业上下游的共同参与。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说:"我们曾依赖化石能源发展经济,现在必须用技术创新弥补历史排放。"当传统能源企业开始投资"捕碳",当水泥厂从"排放端"转向"捕集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态度的转变——从被动减排到主动"锁碳",从各自为战到协同破局。

站在北海的岸边,望着正在建设的碳运输港口,我们触摸到了气候治理的新脉络。它或许没有科幻电影里的震撼场景,却用最务实的方式证明:只要多方协作、技术落地,"工业排碳"与"地球吸碳"的循环就能被重新定义。这场静悄悄的海底"锁碳"实验,或许终将成为人类与气候和解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