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公办园增加,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不少幼儿园陷入两难:不转型则收入减少;转型又路途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保证教育质量,还能增加幼儿园收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普惠园必须解答的命题。

01 特色课程:
普惠园的“破局之道”
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来说,增收不只是资金的增加,更是教育价值的提升、幼儿园吸引力的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而这些最终都会反馈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上。
特色课程建设,正是这样一条破局之道。它不是简单地在现有课程上做加法,而是通过精准定位、科学设计、有效实施,打造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
02 研发特色课程:3个可行的方案1. 整体延时服务:从看护到教育的价值提升整体延时服务可能是目前普惠园最具可行性的增收路径。与传统的兴趣班相比,整体延时服务统一收费、统一排课、统一实施,管理难度大幅降低,而增收效果却明显提升。
下午5点到6点为整体延时服务时间,全园统一开展课程设计。例如,周一思维、周二阅读、周三美术、周四科创、周五体育,每周五天不重样。所选课程适合绝大部分孩子,赋能孩子成长的同时,也破解了双职工家庭“接娃难”的问题。
2. 本土课程开发:低成本、高质量的特色之路每所普惠园都有着独特的基因,深入挖掘会发现,要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要么有独特的民风习俗,要么有值得探究的文化艺术。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是普惠园打造特色的低成本、高质量路径。
华阴市寨子幼儿园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和废旧物品,结合幼儿特点设计玩教具。用废旧衣物自制沙袋,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农村小推车、学步车、独木桥等木制玩教具。同时结合园本课程——锣鼓,自制舞龙舞狮,既体现了当地的民俗特色,也为幼儿园节省了大量成本。
同为普惠园的你,也可以通过以下3个步骤,探索属于自己的园本课程。
01 科学筛选资源
建立本土课程资源库,对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如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科教资源等。
02 因地制宜选择
选择最符合本园实际、便于取材的资源。农村园可充分利用广阔的户外场地,开发户外运动课程;城市园则可挖掘社区资源。
03 融入主题活动
将本土资源融入到主题教学活动中,如龙舟文化、舞狮文化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内容。
本土课程开发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园所独特的教育特色,增强了吸引力,间接促进了生源的稳定和增长。
3. 托幼一体化与老幼共托:拓展服务边界面对生源减少的挑战,部分普惠园开始探索“托幼一体化”甚至“老幼共托”的新模式,拓展服务边界,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合理规划空间,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乐·游·优”的课程体系,以“亲历生活、快乐游戏、全面发展”实现连贯、科学、适宜的托幼教育服务。
托幼一体化不仅拓展了收入来源,还能提前“锁定”施教区适龄幼儿生源,降低小班招生压力。
03 运营特色课程:3个园长必知的关键点1. 课程质量是生命线课程质量永远是特色课程的生命线。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通过“名师工作室”为引擎,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生态链,强化优质课程建设,建立科学保教资源库。只有保证课程质量,特色课程才能持续发展。
2. 教师成长是核心动力特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华阴市华峰幼儿园利用“考、培、研”循环交叉的方式,压实“一考核、二评估、三总结、四提升”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促使教师稳步提升。只有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特色课程才有内在动力。
3. 家园共育是重要支撑特色课程的成功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通过“园长信箱”“园长接待日”“家长志愿者”等多种方式,提高园所管理的透明度和家长参与度,增强家长对园所的信任感与满意度。

普惠园的经营确实面临诸多限制,但正是这些限制,倒逼着幼儿园的经营管理者走出舒适区,创造性地寻找教育价值与经济平衡的统一。
特色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增收工具,而是幼儿园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当我们真正从儿童出发,从本园实际出发,从社区资源出发,开发出有特色、有品质的课程时,增收创收便会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普惠的道路上,让我们用特色课程点亮幼儿园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