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将中外合办高校作为志愿填报首选的家长和考生心里总悬着几道坎:花了不少心思,孩子真能接触到“国际级”的科研资源吗?会不会只是校名里带“中外合办”的噱头,本科生连实验室的核心设备都碰不到?尤其是对想走理工科路线的学生来说,光有课本知识远远不够,能亲手做实验、参与真科研,才是未来升学、就业的“硬底气”毕竟现在理工科竞争这么卷,一份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早就成了择校时的“定心丸”。
而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本科生进实验室” 从来不是吸引报考的宣传话术,而是贯穿四年的常态,因为这里的实验室不仅是设备堆砌的空间,更是孕育创新成果的沃土。

不久前,广以就传来了让家长和考生都眼前一亮的消息::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专业的莫凡、林毅涵两位毕业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材料科学顶刊《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发表综述论文。这本期刊的影响因子高31.6,是材料科学工程领域的Q1期刊。要知道,往常都是资深学者或博士团队才能在这里发表研究,两个本科生能以第一作者登榜,背后的科研实力可想而知。
他们研究的离子导电水凝胶,凭借与人体组织高度适配的柔软性和生物相容性,成为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核心材料,论文中首次提出的四大导电机制分类,更填补了领域内的系统性梳理空白。

能让本科生在科研上走这么远,背后是广以从培养模式到导师资源一整套科研培养体系在“托底”。该校早就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就像莫凡、林毅涵所在的专业,课程直接把生物学、材料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揉到一起,既让学生把基础理论学扎实,又能早早跳出单一专业的局限,养成“跨界看问题”的思维。
更关键的是导师团队的“引航作用”——通讯作者王燕副教授虽来自化工领域,却深耕材料科学与生物功能开发的交叉地带,这种跨界视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研究方向。正如莫凡所说,正是导师引导他们跳出单一专业局限,才得以在生物材料与传感器的交叉领域找到突破口。而这样的导师并非个例,广以60%以上的师资由以色列理工学院直接选派,21位教授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超80%的外籍教师更是带来了全球前沿的科研视角。

当然,本科生做科研,光有思路和导师还不够,得有能“上手实操”的硬设备,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孩子进去能不能碰仪器”的关键。广以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堪称“豪横”:已建成105间大型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累计投入约4.3亿元购置仪器设备,生均设备投入超21万元,是教育部颁布标准的42倍以上。
更难得的是“开放共享”的理念——从冻透射电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千万元级设备,到分析化学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所有高精尖设备均向本科生全面开放。不同于传统高校“本科生只能看、不能动”的模式,广以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小班化实验课,6人一组配备专属实验导师,手把手指导操作细节。

高年级学生更能以科研助理身份加入课题组,全程参与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论文撰写,2017级学生陈林泓大二就进入实验室,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正是这种模式的生动写照。
为了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实验室实力,广以还搭建了VR校园云游平台,29间核心实验室实现360°全景展示,电镜中心、材料科学实验室等热门场馆的云游览量已突破数万次。

但数字和技术只是表象,实验室真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跨越:黎依彤为研究家乡赤潮问题在实验室反复调试方案,最终斩获斯坦福大学直博全奖;徐小萌在化工实验室深耕多相流模拟,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化工领域经典期刊……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名广以本科生参与近百项科研课题,数十人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稀缺的教育生态:这里既有对标国际的硬件支撑,更有打破壁垒的软件设计,让本科生得以站在科研前沿试错、探索、成长。对于渴望深耕理工科的学生而言,这样能把“资源落地到学生身上”的学校,才是真正值得托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