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4年,已经位居曹魏大将军高位的曹爽决定攻伐蜀国。他亲率十万魏军声势浩大直扑汉中,意图一举攻破蜀汉的防御堡垒。蜀将王平指挥三万蜀军进行防御,并在兴势之战中大胜魏军,缴获了大量牲畜和军用物资,迫使曹爽最终撤军班师。许多人好奇,曹爽的十万魏军对阵三万蜀军,理应砍瓜切菜般容易,可为何却打不过?
直接原因是,蜀将王平的指挥很高明,超过曹爽很多。当时,蜀汉的蒋琬病重,于是率领蜀军返回了涪城,汉中兵力顿时锐减,只剩下三万蜀军驻防,这就给了曹爽挥师伐蜀的战略机遇。当得知曹爽率十万魏军卷地而来时,汉中的蜀将们纷纷表示,咱们干脆放弃阳平关,把三万部队分散防守汉城和乐城,熬时间等待涪城的蜀军主力救援。但是,汉中守将王平却不赞同,他认为魏军越是势大,蜀军越是不能退让,要不然士气瓦解,顿时就会不战自溃。
具体操作上,王平让士兵们占据要地兴势,抢修防御工事,并且尽可能多张旗帜。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蜀军的旗帜绵延一百多里,仿佛是蜀汉主力部队均驻扎在兴势严阵以待魏军。事实上,这一招十分高明。因为若是放魏军进入汉中,那么粮道就可以走宽敞的大道。现在,魏军被挡在汉中之外,牲畜骡马就只能在崎岖难行的秦岭小道里面穿梭运输军粮。后来,魏军果然因后勤不济溃败,证明了王平指挥水平的高超。
另外,王平用步步固守的指挥策略,为费祎率领涪城援军到来赢得了时间。而且,在防御战过程中消耗了魏军的士气,等到费祎赶到,久战兵疲的魏军早已没有了战心,看到蜀军反攻,顿时慌乱一片,死伤甚多。根据史料记载,曹爽率领的魏军几乎丢失了全部的车马牲畜,羌族、胡族部落因此家底耗尽,连带着关中腹地储存多年的物资都消耗殆尽。
不过,除了曹爽军事才能不及王平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曹爽的威望不够,魏军上下都不怎么信服他。事实上,曹爽发动伐蜀之战,意图在于和司马懿争夺权力,并没有花心思考虑周全。当时,朝廷里就有大臣很反对,军队里的士兵也非常愤怒,自然不愿意在战场上效命。
也正因此,当时魏军虽然有十万之众,但是衷心拥护司马懿的将领要不然被闲置排挤,没有在战场上领兵,要不然就是跟着曹爽后面混日子,出工不出力。反正,真要是战败了也是由曹爽背锅,到时候司马懿再掌握兵权的话就更好了。抱着这样的想法,兴势之战的魏军将领几乎没有任何战绩可言,攻不下兴势不说,稍微遭遇蜀军的抵抗就撤退,完全没有了横扫天下的气势。
这样的情况下,纵然魏军人数碾压蜀军,但将士们没有战心,统帅藏有私利,又遇到指挥得当的王平、费祎,自然无论如何都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