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第十八章
杨玉鼎(邯郸)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白话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观念为社会现实服务。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成果只能维持部落成员生存而没有剩余价值,在老子的观念里,以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家庭、没有等级差别、人人平等而成为比较符合“恒道”精神的样板。然而,随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不仅产生了剩余价值,而且剩余价值越来越多了,于是就有了私有财产,有了家庭,有了阶级,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被阶级社会所取代了。
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有了阶级,就必然有阶级矛盾;有了剩余价值,就必然有利益之争。为了避免利益争夺变得无序,不致变成恶性冲突,即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稳定社会秩序,“智慧”的“大伪”理论就盛行起来,其核心内容是按照社会权力大小来分配劳动和财富,並规定了相应的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模式,即仁、义、礼、智、忠信和孝慈。这就是文明,这就是贯穿几千年阶级社会历史的文明。老子为什么称这些理论是“大伪”呢?因为阶级社会本身就是等级社会,人之间不可能平等,这些理论当然不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是调和、掩饰这种不平等,“合理化”这种不平等,並以国家制度、法律、风俗等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家庭成员之间也有利益之争而六亲不和。为了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相应地产生了“孝慈”的理论。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调和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组建国家,但君臣之间也有利益之争,甚至为争夺国家最高权力而发生混乱。为了调和君臣关系,防止国家功能因混乱而瘫痪,“忠臣”理论就自然为统治者所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