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喜讯:规划批复,助力中国“第四极”高速发展!

成渝地区不仅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第“四极”,也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极,根据202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来看,

成渝地区不仅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第“四极”,也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极,根据202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来看,长三角2025前三季度GDP总量达到了251797亿,京津冀2025前三季度GDP总量达到了87379亿,珠三角城市群(九市)2025前三季度GDP总量达到了86054亿,成渝双城经济圈2025前三季度GDP总量达到了42420亿(川渝地区2025前三季度GDP总量为73771亿)。

中国四大城市群前三季度GDP数据 ©珂尔标注 仅供参考

前三季度这四个超级经济圈总量达到了499001亿,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16%。

如今成渝双城经济圈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就要完成,即将迎来新发展期,国家层面也是给予了新助力,先后批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等重要规划,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迎新利好。

从官网了解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日前获国务院批复。

核心内容如下:

《规划》是国家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成渝双城经济圈总体格局规划示意图 ©征求意见稿

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2倍以内。

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深化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加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地区的协同联动。

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更好发挥优势地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城镇空间布局示意图 ©征求意见稿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强对四川盆地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的重点保护。

加快推动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优化城镇和产业创新空间布局,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重庆、成都现代化都市圈,促进融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建设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成渝地区门户枢纽功能,合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形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成渝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 ©官网 仅供参考

结语

中国经济四极是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四大增长极共同构成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菱形格局,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于2020年被国家明确确立为第四极,承担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

重庆作为直辖市,也是在不断调整变化中成长,直至1997年恢复后,成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如今,为了发挥重庆和成都的双城经济发展,重庆也迎来了区划调整,两江新区和北碚区是重点,调整后不仅有助于重庆中心城区的布局发展,也更有助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联动发展。

总体来说,随着此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的批复,预示着中国四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将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标志着将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国家战略蓝图中的双城经济圈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