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五大战略区都实行"一元化"领导,中央局书记必须兼任野战军司令或政委。
然而华东区却成了唯一例外——陈毅仅以副书记身份,却统帅华东野战军;
而"一把手"饶漱石虽掌控华东局,却被排除在野战军之外!
这种看似违反常规的人事安排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
一场始于1942年的较量,最终谁笑到了最后?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统筹党政军全部力量进而打败敌人,各战略区原则上要实施“一元化”领导,以免令出多门互相掣肘,即各中央局书记同时兼各一级军区司令员(或政委)、各野战军司令员(或政委),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总体来看,在逐渐形成的五大战略区中,唯独华东区是个例外。
关于这个原则,地理上距离中央最远的东北区,执行得最为彻底,自1946年6月起,东北局书记始终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以及1948年以后的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和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注意罗帅是以军区第一副政委的身份,兼职东北野战军政委。
中原野战军的情况也差不多,早在1945年8月,由抗战时期北方局改组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即以小平同志为书记,稍后兼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政委。1948年5月重新划分战略区后,再改称中原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兼中原野战军政委。
西北区的领导体系稍显复杂,因为彭老总是以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身份,于1947年春临危受命,全权指挥西北战场的作战,且初始兵力规模较小,还不足以组建野战军级别的编制,因此只称为“西北野战兵团”,直到7月间才改称西北野战军。
正式确立彭老总在西北的“一元化”领导,已经是1949年的6月间,经过必要的组织调整,彭老总出任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已改称),换句话说,各战略区具体情况不同,完全实现一元化领导的时间点也不尽相同。
唯一例外的是华东战略区,自1947年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成立之日起,陈老总即是以华东局副书记的身份,出任军区司令员、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单单华东区没有施行“一元化”领导呢?
一、陈毅和饶漱石的关系太过复杂
1941年那场事变以后,延安不仅下令重建了新四军军部,还决定将原“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组建了全权领导华中地区抗日的“华中局”,以少奇同志为书记(兼新四军政委),成为毫无争议的“一把手”。
彼时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治部主任饶漱石的党内职务,分别为华中局常委和副书记。不过少奇同志返回延安之前,推荐了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之职,而陈毅职务调整为为副书记兼代军长,这就有些麻烦了。
陈老总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军政经验丰富,且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饶漱石此前一直从事地下工作,也就是“白区党”出身,军中资历较浅,在战争年代的华中局和新四军系统内,骤然间形成饶正陈副的关系,两人性格和工作方式又截然不同,出现矛盾是难免的。
双方之间的矛盾,在1942年10月的“黄花塘事件”中公开化了,两人分别致电延安汇报情况,最终的处理结果,是陈毅奉调回延安开会和参加整风,华中局和新四军的工作,交由饶漱石主持,从表面上看是饶取得了胜利,并于1945年8月,正式出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
然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陈毅到达延安后,毛主席虽然拒绝聆听陈毅的委屈,但是在稍后给华中局的长电中,却强调陈毅在执行中央路线上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在七大结束后将“仍回华中工作”,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办法。
换言之,延安虽然默认了饶漱石在华中局和新四军的领导地位 ,但是饶试图将陈排挤出去的目的,却也没有达到,抗战胜利以后,陈毅仍然赶回华中工作,期间延安还特电华中局强调:
“陈毅同志昨日飞抵太行,转赴华中,陈毅态度很好,一切问题均谈通。分工:饶为书记及政委,陈为军长及副书记,其余不变“!
1945年9月,华中局和山东分局(级别比中央局低半格,但也直接受党中央领导)合并,正式组建中共中央“华东局”,鉴于饶漱石之前的职务,那么华东局书记的人选,当然是毫无悬念的,陈毅则出任副书记。
如此,饶漱石以华东局书记的身份,兼任新成立的华东军区政委,成为华东战略区的“一把手”,陈毅以副书记的身份,兼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其实是华东战略区的“二把手”,在组织上要接受饶的领导。
不过在华东军区序列内,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共同组建“华东野战军”时,中央军委却直接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使饶漱石成为西北、中原、东北和华东四大战略区中,唯一不在野战军兼职的中央局书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