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楚汉争霸的时候,燕赵之地作为刘邦的大后方,以及插向项羽的一把利刃,为刘邦赢得天下起到了战略支点的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得到这块宝地,跟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卒有关。

请注意,“无名小卒”不是形容词,这位对历史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物真的没留下姓名,而且他真的就是军中杂役(养卒)。
我们把时间拉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的一天,赵国右丞相张耳得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咱尊敬的国王武臣被俘了!
咋跑出个赵国呢?它又怎么弄出个武姓的过往来了呢?别急,咱插一段历史背景知识。
这一年的7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短短月余烽火遍及中原,义军人数多达几十万,于是陈胜登台称王,建国号“张楚”,准备一举取秦朝而代之。

本文的第一个大人物张耳携“刎颈之交”的二号人物陈馀出场了,他们向陈胜提了个建议:大王您当务之急是挥兵西进,拿下函谷关,此时黄河以北必定空虚,您何不派人北上夺取赵地呢?
陈胜一听有道理,此时正是我张楚迅猛扩张之际,牛市的时候踩进去闭着眼睛都能发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老武兄弟,烦劳你走一趟。
于是本文的第三号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陈胜的同乡好友武臣,当然,作为建议者,张耳和陈馀成了武臣的左膀右臂,三人共同率3000偏师北上,剑指河北。
事实上,那时候的“股市”远比陈胜想象的还要疯狂,赵地的官员们听说义军来了,要么赶紧举手投降,要么投降的动作还没做出来就被人当做投名状纳于武臣的军前,旬日间义军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邯郸。

原来创业就是这么简单,俺老武连血腥味都没闻着就成了“河北王”,这要是动动枪杆子的话,得天下也就那那么回事。
就在武臣心底的野草准备疯长的时候,张耳、陈馀送上了迷魂汤:您以三千人获得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土地,可喜也可悼。
武臣一脸错愕:咱发财发得噗呲噗呲的,高兴还来不及,先生这话从何说起?
张耳、陈馀一笑:你虽然得到了土地,但人心不稳,急需要一个名头凝聚人心,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咱现在的身份太low,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人干掉,这是外患。另外,您如今拥兵数万,得地千里,您觉得陈王心里会开心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假如再有人嘀咕几句,恐怕您的下场不会好吧?

武臣是个大老粗:那咋办呢?先生救我?
陈馀说,简单啊,立一个王,成立一家法人单位,咱就是合法政权了,外患自解,从此跟陈王平起平坐,也不用怕他了。至于立谁嘛,您可以自立,也可以本地化,立赵家后人。
武臣直翻白眼,我创业,给赵家人当牛马,我傻啊,得,从今儿起老子就是赵王了!
于是,赵地有了个武姓的王,叫武臣。当然,陈胜很不开心,本想去灭了武臣,但经人劝,决定以大局为重,先灭秦再说,于是忍着呕吐,给武臣去了一封信,一则表示祝贺,二则以“总王”的身份要求武臣发兵西进,配合自己灭秦。
张耳、陈馀多聪明:不可,陈王这是要消耗咱,咱应该北上攻打燕地,扩大根据地。
武臣说,还是你们聪明,阿广,辛苦你去燕地出趟差。

于是武臣的好兄弟,本文的男四号韩广出场了。一样的剧本,韩广兵不血刃,旋风般地拿下了燕辽之地。同样的剧本,韩广也给武臣写了封信:哥啊,俺被部下拥立为燕王了,推都推不掉啊……
武臣怒了,什么世道呢?信用呢?友谊呢?打他丫的大坏蛋!
本来吧,武臣可以很轻松地拿下韩广,毕竟老伙计立足未稳,威望又远不如武臣,燕地又不如赵地家底厚实,但武臣竟然玩脱了。
大军抵达燕地后,武臣突然脑抽筋:哇塞,北国风光好迷人,寡人要吟诗一首……于是这伙计居然独自骑着马出了军营,一个人游魂去了。更可怕的是,他竟然游到了燕军跟前还不自知,直到被人家绑了……
诗人要变死人了,完犊子了。

张耳、陈馀得到报信都懵了,这他母亲的唱的是哪出戏?还不得让陈胜笑得牙齿满天飞?不行,得赶紧将人赎回来。
于是他们派出使者跟韩广谈判,你这么做犯规了,咱有话好说,别这么粗鲁,丢份。
韩广真是个爽快人,想赎回武臣?简单,割赵地一半给我,否则别怪老子更粗鲁!
于是,张耳、陈馀派出的使者跟肉包子打狗一样,去一个被咔嚓一个,二人连收十几颗人头的大礼包。
张耳、陈馀急得团团转,哥几个,谁再辛苦走一趟?差旅费加倍。
众人集体缩脖:你当俺们智商短缺呐?要去你俩自己去,俺要回家烧火做饭去了。

气氛将住了,照这个架势下去,张耳、陈馀就只能组织大家吃散伙饭了。就在这个尴尬的节骨眼上,廊下突然传来一声刺耳的笑声。
“多大的屁事,我只需要单人独骑就能将赵王接回来!”
众人一愣,随即笑得花枝乱颤。我当是谁呢,原来竟然是个勤杂兵,你一个无名小卒,竟然也敢说大话,被武臣附体了吧?
请集体起立,本文的第五个大人物,不,小人物,不,真正的男一号出现了。不过有点遗憾,这位男主在历史没有留下姓名,史书称之为“养卒”。
这群人起哄架秧子,谁也不负责任,踢球最终还是要踢到张耳、陈馀面前。二人也是在没办法了,你头铁,那就让你撞南墙呗,反正也不差一颗人头了,死马当活马医呗。

任谁也想不到,养卒居然把这事给办成了。
面对韩广的威胁与嘲笑,养卒居然反将一军:你们以为我是来求你的?错,我是来救你的?
嘛玩意儿?救我?韩广裤衩都笑碎了。
你以为呢?你上了张耳、陈馀的当!养卒气定神闲。这俩货你们还是看不透啊,他们早就名声在外,能力你都看到了,但很少有人看透他们的鬼心思,除了我。
韩广愣了一下,愿闻其详。
养卒说,先前,这两个家伙怂恿陈王让武臣放单飞,又鼓动武臣自立。您是知道的,武臣狗肚里装不下二两油,不值一提,张耳、陈馀为啥要这么做?很简单,好控制呗,表面上武臣是赵王,其实大权都在他俩手里。

韩广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养卒轻蔑地笑笑:其实他俩早就想取武臣而代之了,只是资历不够,所以只好拿武臣当过渡期。你没看出来吗?这回他们表面上在营救武臣,行动上却在激怒你,巴不得借你的手干掉武臣。
韩广一脸惊讶。
假如你杀了武臣,我敢打赌,张耳、陈馀立刻会称王。老韩呐,您觉得是武臣好对付,还是张耳、陈馀好对付?
我靠,这么严重呀!韩广一身冷汗。
张耳、陈馀是当世有名的游侠,都是上过秦朝“光荣榜”的人,“我拿生命赌明天”的亡命之徒。对了,当年张耳散财交友,刘邦就经常在张家蹭吃蹭喝,一呆几个月。

跟张耳、陈馀相比,武臣就是他们脚上的指甲盖,还是小脚趾。
俺可干不过这俩家伙,你说俺该怎么办呢?韩广谦虚起来。
养卒说,很简单啊,放了武臣。一来武臣肯定感激你,你们化干戈为玉帛,二来武臣当赵王,张耳、陈馀就没机会了,燕国可以安枕无忧。
韩广感激地拉着养卒的手,差点把自己女儿搭上。当然,武臣也毫发无损地被养卒带回了赵地。
你说这个小人物牛不牛?他能以睿智的眼光洞察人心、世事,又具备深入虎穴的勇气,还能以出众的辩才降服韩广,这等才华,恐怕连刘邦身边的郦食其、随何恐怕也得甘拜下风。
更关键的是,他的理由没有阴谋诡计,打的是明牌,上得了台面,哪怕是当着武臣、张耳、陈馀的面都可以说。

让我搞不懂的是,这么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竟然在这件事后销声匿迹了,没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才华,实在是个遗憾。
养卒仅仅是救了一个武臣吗?不,事实上他无意中还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我们都知道,在楚汉争霸中,燕赵之地其实是刘邦的战略支点,它和关中一起,构成对项羽的半包围,让刘邦一次又一次在一败涂地的情况构建战略优势。
假如没有养卒,张耳、陈馀取代武臣,燕赵之地会轻易落入刘邦的手中吗?也许会,但难度会增加不少。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后来武臣遇害,张耳、陈馀拥立了傀儡赵歇。秦军猛攻邯郸时,陈馀救援不力,导致“刎颈之交”决裂。

再后来,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陈馀仅仅得到了一个侯爵,为此陈馀恨透了张耳。
再后来,张耳跟田荣借兵打败张耳、吞并了赵国。张耳如同丧家之犬,迫不得已投靠了刘邦。
张耳和陈馀这两个人前者长于谋,后者长于战,二人合,威力无限,二人分,立刻成了软脚蟹,赵地变得不堪一击。
当韩信挥兵井陉口时,陈馀拙于谋的劣势一览无遗,他居然不停奇才李左车的计谋,结果一战而亡,赵地落入刘邦的手中,张耳则凭借刘邦的赏识当了赵王,成了刘邦的看家人。

假如没有张耳、陈馀的分裂,他们都是项羽分封下的诸侯王,二人完全有实力拿下燕地,燕赵一体,韩信有那么容易攻克河北吗?难,起码难度不小。
假如是那样的话,燕赵就是项羽的囊中之物,楚汉争霸的结果又如何呢?而历史的拐点,竟然都源自于那个叫“养卒”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