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入局外卖166天,京东亏了147亿!

2025年3月1日,京东正式对外宣布要做外卖业务。到8月14日发布半年业绩报告时,刚好过去了166天。这段时间里,外卖市

2025年3月1日,京东正式对外宣布要做外卖业务。

到8月14日发布半年业绩报告时,刚好过去了166天。

这段时间里,外卖市场的竞争一直很激烈。

各种补贴活动一波接一波,大家都在盯着各家花了这么多钱之后,到底能换来些什么。

而京东这份半年报,是第一个拿出具体数字的,或许能让我们看清一些问题。

品质外卖,京东做到了

回顾这166天,京东在外卖业务上的动作其实很清晰。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它一上来就喊出了“品质外卖”的口号,明确说要做“品质堂食外卖”,要求入驻的商家必须有实体门店资质。

对商家来说,京东给的政策也很实在。

5月之前入驻的商家可以免佣金,就算之后开始收佣金,比例也不超过5%,这比不少平台要低得多。

而对骑手,京东宣布要给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成为第一个这么做的即时配送平台。

加上各种奖励机制,骑手干活的积极性和对平台的认可度都高了不少。

这几点,其实就是京东一开始就定好的方向:降低行业佣金、保障骑手权益、推动品质外卖。

从半年报的数据来看,这些做法确实有了效果。

现在京东外卖已经覆盖了全国350个城市,有超过150万家品质餐饮门店入驻,服务网络基本铺开了。

其中有近200个餐饮品牌,光是外卖销量就突破了百万。

更重要的是,京东已经和超过15万名全职骑手签了劳动合同,真的落实了五险一金的保障。

今年7月,外卖市场又因为“0元购”“满18减18”这类补贴活动热闹起来,不少用户反而更惦记没参与这些活动的京东。

7月17日,京东公开说,这种恶性补贴是严重的行业内卷,属于恶性竞争,他们完全不会参与。

▲图源:京东

但这不代表京东外卖没动静,7月20日,京东旗下的餐饮合营制作平台“七鲜小厨”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

两天后,京东又宣布要投10亿现金,面向全国的餐饮品牌和个体厨师,为1000道招牌菜找合伙人。

合伙人只需要提供菜品配方,和京东一起研发,制作和品控都由“七鲜小厨”负责。

京东还计划投百亿资金建设新的供应链,未来3年要在全国开1万家“七鲜小厨”。

看得出来,京东是想通过供应链创新,让餐饮外卖行业能更健康地发展,走一条和单纯打价格战不一样的路。

收入3567亿!还在增长

那这166天,京东外卖到底算赢了还是输了?

要说输了,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单季亏损高达147.77亿元也确实没错。

但从战略层面看,至少阶段性的目标是达到了。

首先是市场格局和用户印象的建立。

行业报告显示,京东外卖的日单量占比已经超过31%,在品质外卖这个细分市场里,占有率更是高达45%。

尤其是在重庆这些核心城市,71.7%的消费者点品质外卖时,第一选择就是京东。

今年二季度,京东外卖的日订单量达到了2500万单,这个数字让它稳稳进入了外卖行业的第一梯队,和美团、淘宝闪购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图源:鹿鸣财经

同时,通过“品质餐厅”的准入标准,加上惠英红代言的“红会赢”品质标签,京东在消费者心里成功留下了“安全、高质”的印象。

这种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的建立,能为京东后续的业务合作提供流量和谈判的底气,不用陷入单纯拼价格的泥潭。

其次是“高频带低频”的模式得到了验证。

京东集团二季报显示,整个集团的收入是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大多数品类都增长得更快了,创下近三年来的同比增速纪录。

其中,外卖业务带动新业务的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了199%。

这背后是外卖场景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

用户点外卖的时候,会自然地去看看家电、3C这些利润较高的商品;

而京东的“即时配送”能力,让“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成为现实,也让大家更容易下决心购买。

这种用高频的外卖场景带动低频的商品消费的模式,是京东外卖的核心逻辑。

财报显示,因为核心零售业务和外卖等新业务的发展,京东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都同比增长了40%以上,活跃用户数已经连续7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

这说明,京东“以外卖提流量,以流量养生态”的想法,已经初步走通了。

面对内卷,京东也有自己的坚持

当其他平台还在为补贴差额抢用户时,京东把资源投到了骑手福利、供应链创新和品质把控上。

不参与这轮非理性的补贴大战,其实是拒绝恶性竞争。

CEO许冉明确反对“0元购”这种扰乱市场的行为,觉得补贴应该用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为了刷单冲量。

这种不把单量放在第一位的策略,短期内可能会少一些市场份额。

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

它证明了即时零售不一定非要靠“烧钱”换增长,提升履约质量、让商家能赚到钱、让用户更信任平台,同样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源:微博

三年前,京东面对低价竞争时,就没选择烧钱补贴,而是找品牌商谈大规模采购来降低成本。

最后让零售业务重新加速增长,这次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对被“内卷”困扰多年的行业来说,这种示范作用比一时的市场得失更有价值。

而且,京东这种“自律”的态度也吸引了很多优质商家,形成了“商家—平台—用户”的正向循环,这正是京东外卖能长期发展的关键。

总的来说,这166天里,京东在履约、商家供给、用户服务这几个方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差异化的优势。

把这166天看作京东外卖的开局,它真正的价值在于为长期发展定下了三个方向。对京东自己来说,外卖业务会成为核心零售的“新动力”。

即时配送网络的建设,让京东的供应链能力从“次日达”延伸到了“小时达”,能覆盖更多利润高的品类;

而外卖场景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也能让算法推荐更精准,提高核心业务的成交率。

更重要的是,外卖带来的用户活跃度提升,能直接降低京东的获客成本,这就是“高频带低频”战略的直接好处。

对整个行业来说,京东的这条路可能会改变大家对价值的评估标准。

京东外卖的这166天,它没有选择在补贴红海里和对手缠斗,而是把资源投到了用户心智建立、商业模式验证上。

京东对自己能力的清楚认知,作为一家以供应链效率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它的优势在于把“烧钱”花在能不断复用和升级的供应链上,通过提升效率和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外卖已经“赢”了,它用166天证明,外卖赛道上,确实存在一条不同于“内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