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仲兵

一、诺贝尔主义:自由文明进步
1、诺贝尔奖,是自由文明进步思维的体现,这就是“诺贝尔主义。
2、人类社会的核心是“人”,本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性;自由,是人性本质之一,是欲望所向,所以自由也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历史证明,自由往往与文明进步成正比。
3、原子弹、氢弹之父,航母、飞机、大炮和AK47等诸多发明,因其杀生之恶不能得诺奖,以此类推,专为帝王研发长生不老药的许福们如若求仙成真,因与平民和文明无关,虽或荣华加身,但也与诺奖无缘。
4、默默无闻的“三无人员”屠呦呦(you)之菁蒿素“意外”得奖,说明诺奖更看重在人类长远健康和良善方面的贡献。
5、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you)虽无体制科研资金支持,但也恰恰因为游离于体制外,有所谓实验室的方寸自由,方得善果。特定环境之特例,不能成为现象,说明自由比资金重要。
6、时下,苹果安卓思维,性压抑理论,力工梭哈理论流行,是文明逆流,是对年轻人未来希望的致命扼杀,从源头终止了与诺奖的联系。况且,此非始自今日,而是一以贯之,故盖与诺奖无缘。

二、原创性匮乏,以中国学术科研创新为例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后发优势快速见效,但从零到一原创奇缺,从一到十遍地开花,得心应手,但没能转化为原发优势。
2、并非国人没有创新思维,而是功利性、存亡性的顶层设计,急功近利的政策引向,决定了从科技研发到商业应用,全链条的“应试”特征。
3、多数重大科研优先军政,若非改开和市场之力,商业化“军转民”也难成行。
4、过度干预的结果:部门衙门化,资源垄断化,学术学阀化、八股化,教育反智化,管理过度量化。
5、“非升即走”的教学研机制,让人才精英无法静心学术,却练情商、钻关系,学术造假,假论文天下第一,精致利己主义成风。
6、中国科学院有科研人员6万多人,一年科研经费1940亿元,供养院士800多人,如果像足球队那样面对市场,将比中国足球还难看。

三、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走不出的中等陷井
1、山寨成风,虽占尽后发优势,对短期市场和低端消费有利,但不升级迭代,也极易陷于后发劣势——中等陷井:如中等收入,中等技术,中等制度陷井。
2、中等陷井,更多与非私有制、非市场经济、非法治社会下的不自由有关。获奖与否与机制有关,如果“亩产万斤”和“手搓火箭”的闹剧还在上演,原创就不会发生。
3、至于面对诺奖的权威性自设中式诺奖,如孔自和平奖,以抗衡诺奖的想法,小院高墙自娱自乐尚可。
4、诺贝尔奖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非力工梭哈的孤注一掷。尊重法治、市场、资本和自然规律,不扰民,即大善。

四、以日为师,以美为鉴
1、日本是资源紧缺社会下,后发优势转化为先发优势的典型。
2、日本在2001年提出“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50年内培养3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现已提前完成20人(含美籍日裔)。
该计划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可有可无,本无必要,或是顺水推舟。因为,该计划并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政强制力,也非行政推动的结果,而是基于历史积累的科研基础加市场自然演进的产物。
3、美国的启发,是包括日本内核在内的、但非川普主义的多元包融,共治共享。
4、欲拥先发优势,当先力避中等陷井,当重建现代法治和自由市场,以实现藏富于民——民有闲则求新,诸新之一,即科技创新,而非仅止于“思淫欲”,这个极度错乱的传统认知!
二〇二五年十月十八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