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天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天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2025年11月13日下午三点,“非同一性的星丛

“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天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2025年11月13日下午三点,“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天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艺术与人文学院、党委学工部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李可染画院数字与创新艺术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北京杏坛文化、一粮文化产业发展(广东)有限公司、北京举力艺术IP工作室协办。天津美术学院原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郭雅希担任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常培杰担任学术主持,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担任艺术总监,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天津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鞠高雅和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于冰蓉担任项目策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谭秦担任策展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天津美术学院原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郭雅希,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如军,天津美术学院原油画系主任、北京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孙建平,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郑金岩,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中科院博士后、天津大学研究员、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朝辉,北京云上美术馆馆长孙志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原《中国油画》编辑张胜,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伍璐璐,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谭秦,中朝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代师,天津书画频道副总编张丽,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于冰蓉,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范佳、张帆,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美育教研室教师刘波,原北京晋商博物馆执行馆长、北京举力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张力,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策展人冷艺丹等业界人士。

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天津)是继广东满庭芳收藏馆、北京杏坛美术馆之后巡展的第三站。本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井中月近年来创作的62件艺术精品,是对井中月“星丛”系列作品的集中呈现。

井中月的“星丛”系列作品是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和韦伯空间望远镜延伸人类视域所建构的世界观。科学进步推动艺术发展,带来视觉观看经验的深刻变革。那些震撼的宇宙图像和深邃的超深空场是古典时代的艺术家不曾见到的宏观世界。井中月将宇宙中的天体、星云、星系与各种形态的物质、能量、意识等整合在“时空重叠”的图像空间中。通过表现既客观又主观,既理性又感性,既具象又抽象,既严谨又自由,既真切可感又充满想象的视觉图像,表达“非同一性”思维的当代意义。他以“时间无尽永前、空间无界永在、质量无限永有”的超验世界,传达对宇宙本质、世界本原和生命存在等永恒问题的终极思考。世界的表象是物质,意志为主导,本质是能量。实际上,这也是对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且是宇宙的本质或本体的理念再现。

井中月的作品反常规的“陌生化”呈现,既源于他在绘画语言和媒介材料上的实验,又源于他在精神情境和思想观念上的探索。井中月的作品,不仅能感受到对“去中心化、批判一元论、解构总体性”的尝试;还能看到面对世界文明史,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和位置。这就消除了人在性别、民族、国别等层面的身份属性。通过跨学科的视野和“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表达对人类未来命运和艺术未来发展的终极沉思。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18日。

白昼将近 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写在井中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个展之际

最早关注“井中月”这个名字,大约是疫情期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的官网上。通常是一些很流畅且有深度的展览评论文章。和很多人一样,以为他是一位“老先生”。后来,陆续关注到这个名字,出现在若干公众号推送的展览评论或策展。因此,我也对这位作者有了一些好奇。直至去年(2024)夏天,友人郝青松博士担任策展人的“当世界独有天地——井中月观念绘画巡展”在郑州彩虹盒子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西安美术馆举办,展出“要有光”、“星丛”、“无人区”三个系列。经郝青松博士引荐得以深度观展,并和这位艺术家聊了很久。

一、从“要有光”到“仰望星丛”

我是一名基督徒,对“要有光”这个题目有格外的亲切和重视。在我的信仰和对整个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灵性世界的理解中,“要有光,Let there be light(创1:3)”是一个核心原则。世界之初是混沌黑暗的,正是因为有了“光”,天地才得以被看见,人的精神世界也是波动、跳跃,甚至是焦虑、贪婪的。因为有了“光”,才明白何可为,何不可为,甚至是有了秩序和方向。灵性世界更是复杂,但是,“真光”永恒,并且能战胜黑暗,引领前路。

井中月的“要有光”是一个系列作品,可以联想到“夜空闪电”,色彩深邃,光感凌厉。作品尺幅有小型(30×50cm)、中型(122×122cm)、大型(200×150cm的组画)。在北京展览时,共二十余件作品有序展陈在油画院青年展厅“东厅”的整个房间,墙角的转折处巧妙拼接,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气象,让观者沉浸其中。地面还有一组“装置”作品,引领人俯身观看,或踩踏体验,形成了一种更独特的思考。我向他请教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他坦言“智慧书”确实是其主要灵感源泉,但不是“推测”创世之初的样貌,而是借助对“闪电”形成的奇幻景象进行思考和表达。

我非常关注这些作品的“材料美学”,画布、木板、亚克力的基底仿佛“坦培拉”一样平整,且有独特厚度和“工业感”。颜料有油彩、丙烯、沥青,且有荧光材料和镭射粉,丰富神秘,印象深刻。这次的展览是继郑州个展之后的北京巡展,随后赴西安。今年又在广东满庭芳收藏馆、北京杏坛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巡展。他邀约我写一篇文章,就有了随后对他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直至本次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个展。这位勤劳的艺术家已经举办了两次巡展。

我在撰写本文之前专门去了他在油画院的工作室,最早的美术馆展厅楼上。门厅是卢浮宫的胜利女神复制品,对面是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两位C位人物的放大,走廊里有弗朗切斯卡、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等油画大师的高清印刷品,邻居是若干位优秀的驻院画家。这是我2008年以来常常到访的地方,深知这里的艺术根基和学术氛围。井中月的画室整理得井井有条,阁楼上是整整齐齐的作品,足见他的创作量之大。创作完成的“星丛”系列作品面对面、背靠背依墙而立,挪出来一幅幅给我观看,也非常方便和真切。

他对所绘制的“星丛”,如数家珍,涡旋型、棒旋型、透镜型、不规则型等星系。彩色的光点散发着光晕,飞逝的线条一闪而过,点缀的星系自由分布,这是一种画面效果,也是一种星际景象。超新星爆发、暗能量与引力场、星系团与尘埃云等,实际上,这些都基于“天文学”的知识背景,不是物理形态的绘制,而是基于画面构成的需要。这一刻艺术家不是在“创造”星系,而是在表现对宇宙神秘和天际之外的想象。基底主要是亚克力板,也有若干幅木板,画材主要是丙烯、镭射粉和荧光色。用手机灯光就能感受到神奇,用紫外光更能看到荧光效果。可以想象在光线的照射下,随着脚步和视角移动给人带来的沉浸、安慰和欣喜。特别迷人的是那方“小马扎儿”,仿佛带着包浆,是沉浸创作的物证。

为了撰写此文,我们有了三次深度访谈,他讲述了上述两个系列的缘起、特点和规模,并且还介绍了另外一个系列,“无人区”,三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世界关系。基本都是前两个系列“作废”的基底材料,用塑型膏、火山灰、沥青、沙子、水泥等材料进行的另一种“近乎堆塑”的表达,旨在彰显航拍视角,冰湖、荒漠、河口三角洲等。他也发给我若干高清图,这种阅读和交流是艺评人的乐趣,也期待这三个系列的作品再次有机会“同台展出,互注互文”的呈现。

二、“原则明晰”的成长之路

访谈中我特别问及他的成长之路。井中月在河南农村长大,初中时萌生了一定要考上大学的志向,文化课没有特别优秀但是对美术有相当的喜爱,或许起源于小学时代用彩色粉笔画黑板报的经历。高中到县城读书,属于“美术班”的特长生。寒暑假到省会郑州的考前辅导班学画,非常刻苦也饶有兴趣,复读一年得以考上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入读“景观设计”专业,开始了真正的“艺术”之路。

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非常认真,不仅孜孜不倦地学习,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暑假期间,还到江西庐山的“手绘训练营”深度进修,养成了既能用电脑设计,又有出色的手绘表达的双重本领。但是,基于对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业发展的考虑,他在大学的后两年选择的专业是“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一个更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方向。更加频繁地看展,更加深入地研究,也有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美术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的学术实践机会,奠定了他的学术根基和艺术视野。

在天津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时的专业方向是“西方美术史”,导师是著名美术史家、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郭雅希教授,授课导师也有著名评论家高名潞教授、尹吉男教授、王端廷教授等。当然,还有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纯艺术(国、油、版、雕)和观念艺术的丰富表达,以及天津的城市文化也滋养着他的艺术生命。井中月保持着每年有丰富的策展实践,也有持续且深入的文章撰写。对于其成长之路,我所看到的是他的“认真”,充分地了解和努力之后,该放弃的放弃,该坚持的坚持,于是成就了这位“少年老成”的评论家。

三、“少年老成”的多面手

2017年,井中月硕士毕业就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工作,如今已近十年。诚如前文所言,我最早关注他是因其“评论家”的身份,那么多读来朗朗上口的文章,直接接触他是因其“风格迥然”的绘画作品,对材料和主题的表现如此生动。他的艺术不是常年积累的呈现,而是从疫情期间才开始的短期爆发,这三个系列“出手即成功”,承载了他作为一位青年,在美术理论和当代艺术中的持续积累和深入思考。在理论研究、策展实践、艺术创作上都有很好的反响。如今“巡展第六站”回到母校,并且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优待,背后可见其艺术的高度和为人的广度。

他初到北京工作时,适逢油画院建院十周年,承担了整理学术文献的工作。这段时间在疫情之前,几乎可以说是油画院和中国艺术界最好的时期。各位老先生的展览,驻院画家的展览,特邀艺术家的展览,国际的展览接连呈现,对应的讲座、研讨会、媒体活动、公共教育等层出不穷,作为“理论工作者”的井中月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他不断推出《一切历史都是观念史——作为一般文化史的艺术史学史》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同时,邀请名家举办讲座,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先生,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郭雅希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郝青松先生等,陆续呈现精华学术成果。整个学术项目都是井中月的策划和推动,配套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网站文章,也是他亲自撰写。期间有一个小遗憾,高名潞先生的压轴讲座未能呈现,但所见的结果已经非常好了。

上次和井中月的工作配合是第七届“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的评论工作。他作为评论家系列文章的组织者特别邀约我,希望能从公共教育角度谈谈感受。我特意来到油画院博物馆,在他的陪同下仔细观看每一件作品,也请他详细介绍了每件作品的艺术家情况和艺术主张,对我的撰文有很大的帮助。随后,我特意和展览发起者杨飞云教授通话进行了访谈,遂有了《大时代的记忆与思索》,于2025年8月2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公众号上发表。在撰写和发表过程中,井中月不仅非常客气,而且格外细心,发文前的提醒,收到文章后的确认,发文后的告知和致谢,让我心生敬佩。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他的专业精神,更可想而知他在整个展览组织中的深度参与。由此,可以想象他入职油画院八年多来的扎实工作。

我们也详细聊到他在油画院策划并主持的“云上美术馆艺术家推介计划系列展”,每次邀请八位艺术家举办平行个展,调动整个油画院的学术力量,邀请若干著名策展人和评论家深度参与,并且有专业的基金会进行赞助,国内优质美术馆积极互动。现在已经举办了“异质体集群”、“古典的衍生”、“自然•人化”三场专题系列展,形成了显著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此前,我多次到油画院观摩过很多展览,也参与主持过许多大大小小的艺术展览,深知一场展览的“学术高度”和“社会互动”所产生的持续影响。或许,当今时代是艺术市场的“下行期”,但是,“白昼将近,盼望永恒”,这是我对井中月,也是对每一位在各自领域内深耕的人的敬意!

四、兼谈家人、师友和时代

井中月的作品安静、深邃、神秘,他的为人谦卑、真诚、自信,形成了某种“反差”和“魅力”。我们谈到了他的研究、策展、创作,他是一位原则清晰,志向明确的专业人士。这是我在和他的深度访谈中觉得温暖、有趣且有意义的收获。

除了他的绘画、评论和策展,更让我感动和愿意分享给大家的首先是他的家人。井中月出生在河南平顶山,父母对艺术没有接触,但是鼎力支持这个“学艺术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笔下的《父亲》和《母亲》。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教授访谈中“小镇青年”的家庭,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力。对井中月而言,姐姐给了他特别的支持,如高考前在郑州“画班”的学费。如今在郑州的室内设计领域也小有成就,这浓浓的亲情是艺术家和社会前行的一种力量。访谈中他还介绍到作为医生的妻子,是其重要的观众和支持者,这种美好的爱情是另一种巨大的力量。

井中月特别提到郝青松博士,是我非常熟悉的兄长。他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任教。郝博士在国内的艺术评论界和策展界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专业人士,出品质量也非常高。两位在“美好的时代”相遇,亦师亦友,成了井中月学习、思考和工作的榜样。如今,郝博士生活在国外,依然在国内的策展界活跃,并且支持着这位“学生”。井中月还提到自己的导师郭雅希教授,先生性格温和、学术扎实、爱生如子,这是学生何其幸运的好事。还有那时天津美术学院的各位名师,这是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的一个黄金时代。

直到撰写本文,我还未亲见井中月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个展,“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天津)”,想象作品的意境和期望展览的美好,甚至后续出现在不同的艺术场馆所引发的魅力。这是他学习的起点,也是其艺术履历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联想到初识他时的“要有光”系列作品,引起我相当兴趣的“无人区”系列作品。这位艺术家在我的评论经验中保持着相当的独特性。当今中国是一个独特的世代,因为经济、社会、国际形势的压力,学术、思想、艺术、文化等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期,看到井中月这样一位在评论和策展领域扎实工作,并且还能绘制出如此绚烂且深刻作品的艺术家,给我们带来一种勤勉的力量和有温度的安慰。

“白昼将近,真光照耀”,在宇宙星丛之中,人是渺小的,但精神永恒,美善永恒!

谭秦

2025年立冬次日,于北京顺义

本次展览策展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独立艺评人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策展人简介

谭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独立艺评人。长期在展览策划、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等领域工作,发表艺术评论和艺术教育文章数百篇,策划和主持美术展览、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工作坊近百场。

艺术家简介

井中月,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致力于现当代艺术的研究、策展、创作。艺术创作:要有光、星丛、无人区等系列,曾举办“当世界独有天地——井中月观念绘画巡展”(郑州、北京、西安);“非同一性的星丛——井中月未来艺术巡展”(惠州、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