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即将消失的蒙古国:全国只有一条高速公路,76%的国土成沙漠

蒙古国,这个曾经铁蹄踏遍欧亚大陆的游牧帝国,正在用另一种方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个国家,没有高速路,76%的土地正在变

蒙古国,这个曾经铁蹄踏遍欧亚大陆的游牧帝国,正在用另一种方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个国家,没有高速路,76%的土地正在变成沙漠,每年还要靠“挖矿+卖羊”苦苦维生——要不是距离中国太近,全世界可能已经把它遗忘了。

我一直不愿意用“即将消失”这样的词形容一个国家。但蒙古国的现实,不允许太过客气的措辞。

一个帝国的黄昏: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为何陷入困境?

蒙古国有多大?156万平方公里 ,是日本的4倍,英国的6倍,可全国才三百多万人 。平均下来,每人能分到一整块草原。

但问题在于,这块草原,正在变成沙漠。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蒙古国76.9%的土地已经受到沙漠化影响 。放眼望去,草场被啃秃、土壤裸露、风一吹就是沙尘暴。

曾经的成吉思汗靠骑兵纵横欧亚,用马蹄丈量大地,如今牧民辛苦养的羊、牛、马,连口像样的草都吃不上。

更扎心的是,环境的恶化并非天灾一面,而是“人祸”加剧。

过去30年,蒙古国的牲畜数量从2500万头激增至7000多万头 。羊多了,草却没了。为了利益最大化,牧民盲目扩张,无序放牧,草根啃光,生态塌方 。

你以为沙尘暴只困扰蒙古国本身?错了,北京、天津、首尔都中过招。你在办公室里咳咳咳,根源可能来自几千公里之外的一次“过度放牧”。

“一条高速,一个半城市”:基础设施脆如纸,国家发展被锁死

经济发展离不开路。放眼全球所有发展样本,不论是德国、日本,还是中国、韩国,高速路网都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骨架 。

可蒙古国,直到2018年,还几乎没有“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截至目前,全蒙古真正意义上的高速,也就一条——乌兰巴托到新机场的32公里 。

这惊人的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源无法快速流通,矿区到边境得靠泥路硬拖,成本高得离谱。

政府不是没想修路,但全国道路11.3万公里中,只有1.2万公里“算得上靠谱” ,其余都是泥地、石子路,下点雨就变成土浆田。

所以蒙古国的问题不是“有矿没钱”,而是“有矿没路”。基础设施跟不上,外资企业也很难真正扎根。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城市化上。

乌兰巴托一座城市,扛着全国54%的人口 。沙化让乡村牧业凋敝,大批牧民被迫涌入城市。房子不够、物流跟不上、空气污染爆表——蒙古正走入“城市贫民窟化”的怪圈。

铜、金、煤撑起整个国家:繁荣假象的背后,是不可控的脆弱

2023年,蒙古国GDP增长7% ,看着确实不赖。

可别高兴太早,这数字背后,藏着巨大的结构性风险。

现在蒙古国90%的出口收入靠矿产,尤其是铜、黄金和煤炭 。而最大买家,就是中国 。

矿价涨了,蒙古经济就兴奋;矿价跌了,经济立马跳水。这是典型的资源型“脆皮经济”结构 。

关键矿业的财富集中效应强,带动有限。矿工富了,矿主更富,但广大牧民和中小城镇根本享受不到这些红利。

更别提,那些被“数钱”的人还得面对国际债务。

蒙古国的外债占GDP超过200% ,简直是被钱堆起来的木屋,一场全球金融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垮塌。

再看看农村,生活仍停留在低效放牧和粗放农业。

气候灾难进一步重击,比如去年冬季,极寒导致上百万头牲畜死亡 ,这是对本就脆弱畜牧体系的“补刀”。

“亿棵树”拯救国家?治沙、发展、反腐,时间是唯一武器

面对三重困局:生态危机、基础滞后、结构畸形 ,蒙古国当然不是坐以待毙。

2011年起,他们推行“国家沙漠化防治计划”,核心就是那个听起来很宏大但执行极难的——“十亿棵树”计划 。

截至目前,已种树数千万棵 。配合草场限量、生态监测、联合国项目支持,某些特定区域沙化程度已有12%的恢复 。

治沙见效需要长期投入和政策连续性,而这正是蒙古政府最欠缺的。

腐败、执行力差、地方政府缺乏统筹,导致不少项目“上了文件,死在地里”。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正试图借助外力。

比如,中资企业修建了机场高速 ,计划2025年前建成几千公里新路。但钱从哪来?效率如何保障?仍充满疑问。

蒙古国也在尝试延伸产业链,比如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数据服务。

但讲真,没有路,没有电,没有稳定的法制和框架,这些“多元化”基本停留在PPT阶段。

中国的身影:邻里关系、经济纽带、环保协作的三重角色

在这场蒙古国的国家级倾斜中,中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中国是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超90%的矿物输出走向中国 ,铁路、公路运输也都绕不过边境口岸。

二来,中国在基建、环保方面给予了实质支持。机场高速、水利项目、种树引导,诸多项目上都能看见中国企业的标志。

三是治沙协作,中国也面临沙尘暴压力。近年来,两国环保框架协定签署频繁,共享卫星数据 ,是双边合作愈加深入的重要信号。

中蒙关系的稳定,不仅事关边境平安,也是面对全球气候灾难时,一道“防火墙”。

但中国不能也不可能“兜底”。蒙古国的出路,终究要靠自己解决那些系统性押注难题——资源依赖、基础短板、制度羸弱 。

我怎么看?蒙古国不会“消失”,但若不变,就注定边缘化

站在今天谈蒙古国的未来,不是对一个国家唱衰,而是对一个民族文明的真正关切。

我认为,它不会“从地图上消失”,历史和地理决定了它的存在不可取代。

但变成“被边缘化的存在”,却再正常不过。

从帝国到资源国,从草原到沙漠,蒙古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极端转型。

它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沙漠化速度快过恢复,这是生态对抗的“赛跑”。2.畜牧与资源输出比重过高,急需真正多元发展。3.政府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增长的脚刹。

它也拥有三个优势:

1.资源储量惊人,有望成为绿色转型的关键(金属、新能源)。2.拥抱中国市场、接受外资合作的意愿强。3.人口年轻、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有潜在劳动力红利。

赌注下在这三样上,未来也许不会光明,但起码不会沙化得彻底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