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看完《731》,我差点气吐血!这部“爱国”片,到底在骗谁?别再上当了

哎呀,兄弟姐妹们,我是真忍不住了!2025年9月19日,刚从电影院出来,手里还捏着那张票,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731》

哎呀,兄弟姐妹们,我是真忍不住了!2025年9月19日,刚从电影院出来,手里还捏着那张票,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731》到底是拍给谁看的?我平时不爱喷电影,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本着“爱国情怀”去捧场,结果呢?精神上被“教育”得想退票,艺术上被折磨得直翻白眼。剧情拖沓得像老牛拉车,台词故弄玄虚得像在念经,演技油腻得像加了层猪油。还有那些自称“艺术化”的抽象镜头,我知道你想表达啥,但抽象就是抽象啊,观众不是猜谜高手!上映才几个小时,1000多条影评就神秘消失,只剩100多条五星好评。这操作,搁谁身上不觉得像场大骗局?今天我狠狠吐槽一波这部片子,为什么它不光烂,还在消费咱们的民族感情。你们要是也看了,欢迎评论区一起发泄——别扣我不爱国帽子,我爱国,但我不爱被忽悠!

说起我的观影经历,简直一言难尽。平时我很少进电影院,本来挺期待的,918刚过,731题材多沉重啊,进场时我还调整好心态,准备接受“历史教育”。结果呢?坐下没30分钟,我就坐不住了。开头还凑合,日本军官的冷笑,实验室的阴森,氛围拉得挺紧。但越看越不对劲,主角团像玩儿手机游戏似的,在牢房传情报、搞越狱,日本兵一个个智商下线,傻乎乎送人头。姜武演的汉奸,徒手干翻一堆鬼子,这不就是抗日神剧2.0吗?两个小孩儿还天真地告诉他“硫磺就是火药”,逻辑呢?导演,你这是拍电影还是编童话?就是套着731外壳的“大逃杀+越狱”。台词玄乎得像谜语,画面油腻得像滤镜失控。人物扁平得像纸片人,日本鬼子坏得没道理,中国受害者好得没深度。那女军官一口东北味儿日语,历史上731部队女性只能当护士或文职,根本不可能进核心区当官。这不是尊重史实,是明目张胆篡改历史啊!看完我直想问:导演,你对那段黑暗历史到底了解多少?

更让我火大的是制作水平,简直low到爆!这可是院线大片啊,结果场景道具崭新得像刚从淘宝下单,充满了现代感——不是那种基于老照片还原的复古味,而是纯架空的假模假样。色彩调得五彩斑斓,像进了游乐园。饱和度拉满,彩灯乱闪,后期上色没半点逻辑。人家拍731题材的纪录片《黑太阳》,全片黑白灰冷色调,沉重感直击人心。你这部呢?光污染严重,导演像得了色盲症,把所有调色方案都试一遍。防护服居然是鲜艳橙红色,密室逃脱游戏都比这有氛围!那些所谓“大尺度”镜头呢?冻伤、扒皮、断肢、火烧头颅、裸体标本……听着血腥吧?其实就是象征性堆砌,劣质特效一看就假。导演以为扔几个恐怖片桥段,就能和历史沉重划等号?太幼稚了!全片拖沓得要命,剧情稀烂得像散沙,抽象镜头一堆堆,自称“艺术化”。兄弟们,我知道你镜头想表达人性黑暗啥的,但表达得这么烂,谁看得下去?抽象不是借口,烂就是烂!

情节漏洞更是数不过来,简直笑死人。小孩孙明亮顶着锅盖头,头发顺滑得像天天用飘柔,身上干净一尘不染,跟拍偶像剧似的。历史上731受害者那种惨不忍睹的模样,你搁这儿拍美颜MV啊?原名《生化启示录》,明显是生化惊悚片,后期蹭731热度改名。宣发时候大喊“尊重史实”,结果处处虚构,移花接木。日军戏份大篇幅给女军官,历史不允许啊!整部片子谈不上还原历史,而是导演自嗨的“真相”。逻辑漏洞百出,情节碎片化,低智商桥段重复得想快进。因为它根本不配叫731,是部披着历史外衣的虚无主义娱乐烂片。但,它只要打着爱国,观众就不敢轻易批评。随便拍,也能靠营销割一波韭菜。你们说气不气?票房蹭蹭涨,幕后笑开花,咱们观众呢?成了冤大头!

营销这块,更是把我气笑了,简直是国产片宣发界的“奥斯卡”。《731》开机仪式搞了几回!导演为了筹集电影资金抵押个人房产,号称成本很高,但影片上映前,演员王尊控诉剧组拖欠其69万元片酬长达四五年,结果起诉后演员信息直接从演职员表蒸发。片方宣称“不可抗力”多次撤档,捏造假想敌,说“坏人资本阻挠上映”,煽动观众情绪,吊足胃口。还造谣他人举报下架,吃尽流量红利,从不澄清。说白了,就是靠主题敏感,用几个流于形式的残忍镜头“表达民族苦难”,大方圈钱。创作初衷根本不是缅怀731受害者,而是网剧水准的娱乐片,后期强行嫁接主题,偷换概念,把日本帝国主义罪行扭曲成大逃杀游戏。廉价手段调动情绪,没真正思考。打开B站,一搜“731票房”,到处是浅析隐喻。票房是责任?这是文化工业的把戏啊!

借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把文化当商品,大规模生产,让文化成了标准化剧情、刺激感官、麻痹思考。变形金刚是爆米花,我爱看机器人互撕。但历史题材呢?超级危险!历史成消费原料,导演不在乎真实,不在乎人类尊严,只想观众尖叫落泪掏钱。这不是爱国,是商业逻辑,把苦难变票房。虚假爱国就这样批量生产:符号化情绪操纵。见日本军服愤怒,烈士牺牲流泪,激昂音乐鼓掌。离开影院,你理解啥?没新认识,没思考战争人性。只是条件反射。爱国成廉价泪水,太危险了!真正的爱国,是建立在历史尊重上。731部队是人类最极端反人类罪行,不把人当人,当实验品。日军罪证陈列馆在哈尔滨平房区,铁证在那儿。拍电影,得用心尊重观众和民族。优秀抗日剧一大把:《亮剑》热血沸腾,《我的团长我的团》真实残酷,《南京!南京》直击灵魂,近的《南京照相馆》细腻感人,纪录片《黑太阳》震撼人心。这些用心,观众自然认可,走进历史的沉重。

但这部《731》呢?除了煽动情绪,火上浇油制造对立,没半点好处。在918这个庄严日子,用民族苦难娱乐化敛财,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平凡人的爱国情怀,不是盲目追随的狂热,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在生活的点滴中。它是对自我价值的珍视,是对至亲骨肉的守护,是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深情凝望,更是对一草一木的温柔眷恋。这份爱,像老树扎根般深沉,似溪流奔涌般自然,在平凡岁月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珍惜和平,认真生活,不忘英烈付出。这才是对历史最大尊重,才足以告慰731受害者和反法西斯英雄。你们可能说,每人审美不同,去看一看也没错。但买票前想想:支持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片子,是爱国?还是给幕后资本送钱?他们盯着票房笑开花,你呢?精神教育艺术折磨。

同样,我想说的是你不能在需要赚取观众钱的时候才打着爱国口号,爱国情怀不是博取眼球的工具,更不是谋取私利的遮羞布。那些在商业演出中高喊爱国口号、转身却对作品质量敷衍了事的现象,不仅消解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意义,更伤害了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真正的爱国,应当融入文艺工作者的血脉与创作。就像《觉醒年代》的编剧团队,为还原历史细节翻阅数百万字文献;如同《长津湖》剧组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里实景拍摄。他们用匠心打磨每一帧画面,用真诚传递每一份感动,让观众在艺术享受中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

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最后,希望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真正明白,爱国是沉甸甸的责任,而非轻飘飘的噱头。只有将家国情怀转化为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用高质量的作品搭建与观众的心灵桥梁,才能让主旋律真正唱响人心。这需要行业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既看市场反响,更重社会效益;既要流量热度,更求艺术高度。当每个创作者都能以敬畏之心对待爱国题材,中国的文艺园地必将绽放更加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