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流媒体行业迎来一个标志性节点:
迪士尼正式宣布,Hulu将在2026年全面并入Disney+,独立App将逐步停止服务。
这个决定看似只是企业内部的一次产品调整,但背后其实藏着整个流媒体行业这几年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以及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
Hulu诞生于2007年,曾是美国最早一批流媒体平台之一。
它不像Netflix那样主打原创,也不像YouTube那样依赖用户上传,而是靠着与传统电视台合作,第一时间上线当季热门美剧,迅速站稳脚跟。
《实习医生格蕾》《摩登家庭》《使女的故事》……这些耳熟能详的剧集,很多观众都是通过Hulu追完的。
可以说,在流媒体的“上半场”,Hulu是那个既懂内容、又懂用户的“优等生”。
但优等生也有烦恼。
过去十几年,Hulu一直只在美国本土运营。
不是迪士尼不想把它推向全球,而是版权问题太复杂。
不同国家对影视内容的授权体系千差万别,一部剧在美国能播,在欧洲可能就得拆成几十份授权。
再加上Hulu早期由多家公司共同持股,迪士尼、康卡斯特、福克斯等,决策效率低,国际化推进缓慢。
结果就是,当Disney+在2019年横空出世、迅速铺向100多个国家时,Hulu还在美国“单打独斗”。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
迪士尼终于从康卡斯特手中买下Hulu剩余股权,实现100%控股。
从那一刻起,整合就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站在用户角度,同时维护两个App、两套会员体系、两套推荐算法,体验并不友好。
尤其对普通家庭用户来说,孩子要看《冰雪奇缘》,大人想追《大楼里只有谋杀》,结果得在两个App之间来回切换——这显然不是理想状态。
于是,迪士尼决定“合二为一”。
从2025年10月8日起,Hulu品牌首次走出美国,在Disney+的海外市场取代原有的“Star”板块。
Star是迪士尼为国际市场专门设立的成人向内容区,但名字认知度低,用户反馈也不够强。
相比之下,“Hulu”在全球影视圈已有相当影响力,尤其在欧美观众心中,它几乎成了“美剧代名词”。
用Hulu取代Star,等于借势已有品牌资产,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而对美国用户来说,变化会更渐进。
未来几个月,Disney+ App将陆续上线“Hulu on Disney+”专区,界面顶部新增Hulu标签,点击即可进入专属内容库。
原有的Hulu App不会立刻消失,但新功能、新内容将优先在Disney+中更新。
到2026年,Hulu App将正式停止运营,所有内容、账户、观看记录全部迁移至Disney+。
这听起来像是一次“搬家”,但实际操作远比想象复杂。
技术上要打通两个平台的用户系统、支付体系、推荐引擎;
内容上要重新梳理数万小时的影视资源,确保分类清晰、标签准确;
体验上还要兼顾不同年龄段用户的使用习惯——既要让小朋友轻松找到动画片,也要让成年人快速定位到最新一集《熊家餐馆》。
更关键的是,这次整合伴随着一次全面涨价。
从10月21日起,Disney+含广告版月费从9.99美元涨到11.99美元,无广告版从16美元涨到19美元;
Hulu含广告版也同步涨至11.99美元;
Hulu+直播电视套餐更是涨到90美元/月。
乍看之下,用户可能觉得“又要多花钱了”,但迪士尼给出的解释很实在:
内容变多了,成本自然上升。
确实,整合后的Disney+将同时拥有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星球大战、国家地理,以及Hulu的全部剧集、电影和原创内容。
这意味着一个订阅,就能覆盖从合家欢动画到R级剧集的全光谱内容。
对用户来说,虽然单月费用涨了,但省去了单独订阅Hulu的钱,整体支出未必增加,甚至可能更划算:
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同时订阅两个服务的家庭。
当然,涨价也反映出迪士尼对流媒体业务的重新定位。
过去几年,为了抢用户,各大平台都在“烧钱换增长”:
Netflix疯狂投原创,Disney+靠低价吸引家庭用户,HBO Max靠《权力的游戏》续作拉新。
但到了2025年,市场已经饱和。
美国成年人平均每人订阅3.2个流媒体服务,再靠低价拉新几乎不可能。
于是,行业集体转向“提价+整合”策略。
今年,Netflix、Apple TV+、Peacock都已上调价格,迪士尼不过是跟上节奏。
但迪士尼的策略更进一步:它不只是涨价,而是通过整合提升单个用户的价值。
换句话说,与其让用户在五个App之间跳来跳去,不如把所有内容装进一个App,让用户“离不开”。
这种思路,其实更接近传统有线电视的逻辑:
一个入口,包罗万象。
只不过,现在这个“入口”是手机、平板或智能电视上的一个App。
值得注意的是,迪士尼并没有完全放弃“分层运营”。
比如,ESPN的内容仍然独立存在,只是改名为“ESPN Select”,并整合进Disney+的导航栏。
用户如果订阅了体育包,首页就会出现“Live”直播入口,可以直接看NBA、NFL或大学橄榄球比赛。
这种“模块化”设计,既保证了核心体验的统一,又保留了专业内容的独立性。
从全球视角看,Hulu的“出海”也标志着迪士尼流媒体战略的重大调整。
过去,Disney+在海外主打家庭内容,成人向内容靠Star撑场,但Star缺乏品牌辨识度,用户粘性不高。
现在,直接用Hulu这个成熟品牌,不仅能提升内容可信度,还能借助其已有的口碑吸引新用户。
比如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英语国家,很多观众早就听说过Hulu,只是之前用不了。
现在,他们可以在Disney+里直接看到熟悉的Hulu专区,心理门槛大大降低。
对中国用户来说,这次整合可能影响不大——因为Disney+和Hulu目前都未在中国大陆正式上线。
但它的趋势值得观察:
当流媒体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平台比拼的不再是内容数量,而是整合能力、用户体验和长期留存。
谁能用一个App满足全家人的需求,谁就能在红海中活下来。
回到Hulu本身,它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失败。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Hulu太成功:
内容库扎实、用户基础稳固、品牌认知清晰——迪士尼才愿意花大力气把它融入主平台,而不是简单砍掉。
就像当年Google把Reader、Wave等产品关闭,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因为资源需要集中到更核心的战场。
对普通观众而言,未来一年可能会经历一段适应期。
比如,原来在Hulu App里收藏的剧集,要重新在Disney+里找;
原来熟悉的界面布局,会变成新的导航标签;
甚至支付方式也可能需要重新绑定。
但长期来看,少一个App、少一个账单、少一次登录,其实是件好事。
迪士尼这次动作,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选择,而是更聪明的整合。
当一个人每天要面对上百个App、上千条推送、上万小时内容时,一个能帮他“一站式解决娱乐需求”的平台,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所以,别再说Hulu“死了”。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活在Disney+的每一个推荐位里,活在每一集新剧的片头标识中,活在用户点击“继续观看”时的那几秒钟缓冲里。
流媒体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家剧多,而是谁家更懂你。
迪士尼押注的,正是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