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四年他都给了,读研凭什么不给?”2025 年 11 月,郑州金水区法院的法庭内,23 岁的小琳(化名)攥着离婚协议书,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对面的父亲沉默地掏出工资条 —— 每月 4023 元的收入,在扣除房租和母亲的医药费后,所剩无几。最终,法院驳回小琳的诉讼请求,认定 “读研不属于法定抚养义务”。
这场看似简单的 “抚养费纠纷”,却在网上引发了 2.3 亿次讨论。有人同情小琳:“父母离婚时明明约定好,怎么能中途变卦?” 也有人支持父亲:“23 岁早该独立,凭什么啃老?” 更有网友犀利指出:“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把父母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
当 “成年子女读研” 遇上 “父母经济困境”,当 “离婚协议承诺” 碰撞 “法律边界”,这场官司撕开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矛盾,更是当代社会关于 “成年子女独立”“家庭责任边界” 的深层思考。每个有子女的家庭,每个正在求学或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可能在这场讨论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案件还原:从 “约定支付” 到 “法庭对峙”,一个家庭的决裂始末
1. 离婚协议:埋下的 “抚养费” 承诺
2019 年,小琳 18 岁那年,父母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在离婚协议中,双方明确约定:小琳的学费由父亲承担,父亲每月额外支付 2000 元生活费,直至小琳完成学业。
“当时我爸答应得很痛快,说会供我到研究生毕业。” 小琳回忆,本科四年里,父亲确实依约履行了义务。每月 10 号,2000 元生活费会准时到账,学费也会在开学前一次性缴清。那段时间,尽管父母分开生活,但小琳从未因钱发过愁,甚至觉得 “这样的安排挺好”。
小琳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初签下协议,一是出于对女儿的愧疚,二是觉得 “本科四年负担不算重”。彼时他在一家工厂做技术工,月收入能达到 6000 元左右,扣除生活费和学费,还能略有结余。他没料到,几年后自己会因工厂效益下滑被降薪,母亲又患上慢性病,经济压力骤增。
2. 读研转折:父亲的 “断供” 与小琳的 “不解”
2023 年,小琳顺利考上郑州某高校的研究生,学制 3 年。开学前,父亲按照约定支付了第一年的学费和 9 个月的生活费。但到了 2024 年 9 月,当小琳再次向父亲索要第二年的费用时,父亲却拒绝了。
“我现在一个月就 4000 块,你妈每个月要吃药,房租要 1500,我自己都快养不活了。” 父亲在电话里疲惫地解释,希望小琳能理解自己的难处,要么申请助学贷款,要么找份兼职补贴开支。
但小琳无法接受这个结果:“离婚协议上写得清清楚楚,‘完成学业’就该包括研究生啊!而且我现在要上课、写论文,根本没时间兼职。” 在她看来,父亲是 “故意找借口”,甚至怀疑 “父亲是不是有了新家庭,不想管自己了”。
双方多次沟通无果,小琳在 2025 年 9 月,一纸诉状将父亲告上法庭,要求父亲继续履行离婚协议,支付剩余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共计约 10 万元。
3. 法庭对峙:法律与情理的碰撞
2025 年 11 月,案件在郑州金水区法院开庭审理。法庭上,小琳和父亲的分歧集中在两个核心问题上:一是 “完成学业” 是否包括研究生阶段;二是父亲是否 “有能力支付”。
小琳提交了离婚协议书、本科期间的费用转账记录,以及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主张 “离婚协议中的‘完成学业’应理解为‘最高学历教育’,父亲不能中途违约”。她还强调,自己目前没有收入来源,读研期间需要专注学习,无法通过兼职赚钱。
小琳的父亲则提交了工资条、母亲的病历和医药费单据,证明自己 “确实无力承担”。他在法庭上哽咽着说:“我不是不想给,是真的给不起。我每个月除了必要开支,只剩几百块钱,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怎么供她读研?”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或 “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负有抚养义务。而 “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主要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属于法定抚养范围,且小琳已年满 23 岁,具备劳动能力,能够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小琳的诉讼请求。判决书送达后,小琳表示 “无法理解”,但暂时没有上诉的打算;小琳的父亲则松了一口气,说 “希望女儿能早点独立”。
法律解读:读研不是 “啃老” 的理由,法定抚养义务的边界在哪里?
1. 明确 “法定抚养义务” 的范围:高中以下是底线,读研靠自己
很多人误以为 “父母要供孩子读到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但从法律层面来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民法典》明确规定,父母的法定抚养义务,在子女年满 18 周岁后,仅针对 “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中进一步明确,“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这意味着:
高中及以下学历:父母有法定抚养义务,即使子女年满 18 岁,只要还在接受高中教育,父母就需要支付抚养费;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属于法定抚养范围,父母是否支付费用,完全出于自愿,而非义务;
特殊情况:如子女因残疾、重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独立生活,父母仍需承担抚养义务。
本案中,小琳已经 23 岁,在读研究生,既不属于 “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也不存在 “丧失劳动能力” 的情况,因此父亲没有法定抚养义务,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是合理合法的。
2. 离婚协议的 “约定” 与 “法律” 的冲突:承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小琳认为 “离婚协议约定了‘完成学业’,就该包括研究生”,但从法律角度来看,离婚协议中的约定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一方面,离婚协议是父母双方自愿签订的,对双方具有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如果协议中约定的义务与法律规定相悖,或者一方因客观情况变化(如收入大幅下降、家庭成员患病等)导致无法履行义务,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完成学业” 的表述本身存在模糊性。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结合签订协议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小琳父母签订协议时,小琳刚满 18 岁,即将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因此 “完成学业” 更可能被理解为 “完成本科教育”,而非 “无限期供到最高学历”。
郑州金水区法院的法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离婚协议应当尊重,但不能忽视客观现实和法律边界。如果一方确实无力履行协议,法院会综合考虑双方的经济状况、子女的实际需求等因素,作出公平合理的判决。”
3. 父母 “能力” 与 “义务” 的平衡:没钱不能硬逼,有钱也不是必须给
在抚养费纠纷中,父母的 “支付能力” 是法院考量的重要因素。即使父母有法定抚养义务,如果确实经济困难,也可以向法院申请减少或免除抚养费。
本案中,小琳的父亲月收入仅 4000 元,需要承担自己的生活开支、母亲的医药费,还要支付房租,客观上确实无力再承担小琳的读研费用。如果法院强制要求父亲支付,可能会导致父亲的生活陷入困境,这不符合法律 “保障双方基本生活” 的原则。
相反,如果父母经济条件优越,自愿支付成年子女的读研费用,法律并不禁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属于父母的 “自愿赠与”,而非 “法定义务”。子女不能将父母的自愿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更不能在父母拒绝时,通过法律手段强制索取。
深度剖析:这场官司背后的三大社会痛点,戳中无数家庭
1. 痛点一:“成年巨婴” 现象: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小琳的案例之所以引发热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代表了一部分 “成年巨婴” 的心态:认为父母有义务供养自己直到 “完成所有学业”,甚至工作后还要继续依赖父母。
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 60% 的家庭,父母会在子女成年后继续提供经济支持,其中 30% 的父母会供子女读完研究生,20% 的父母会帮子女买房、买车。这种 “过度付出”,逐渐让一些年轻人形成了 “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我身边有同学,读研期间不仅让父母掏学费、生活费,还要求买最新款的手机和电脑。” 郑州某高校研究生小李说,“他们觉得‘父母就该给我钱’,从来没想过父母赚钱有多辛苦。”
这种心态的危害不容忽视。一方面,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对于收入普通的家庭,可能会因此陷入贫困;另一方面,会让子女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难以适应社会,甚至在父母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产生怨恨心理,破坏家庭关系。
2. 痛点二:离婚家庭的 “子女抚养” 难题:承诺易变,责任难守
在离婚家庭中,子女抚养问题往往更容易引发矛盾。一方面,离婚协议中的约定可能因客观情况变化(如收入下降、物价上涨、子女需求增加等)而难以履行;另一方面,非抚养方可能会因与子女相处时间减少,逐渐淡化 “抚养责任”,甚至故意逃避义务。
小琳的案例就是典型:父亲在离婚初期,经济条件较好,能够履行承诺;但随着收入下降和家庭负担加重,无法继续支付费用。而小琳则认为 “父亲是故意违约”,缺乏对父亲处境的理解。
“离婚后,很多非抚养方会觉得‘我已经给了钱,就尽到责任了’,忽视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实际困难。” 郑州某婚姻家庭咨询师表示,“也有一些子女会把父母离婚的不满,发泄在‘抚养费’问题上,认为‘你不给钱就是不爱我’。”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在离婚时签订清晰、合理的抚养协议,明确费用的金额、支付方式、调整条件等,更需要父母双方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让子女感受到 “即使父母分开,也依然爱我”。
3. 痛点三:“读研成本” 与 “年轻人独立” 的矛盾:高成本下的无奈选择
不可否认,读研确实需要较高的成本。学费每年 8000-15000 元,生活费每月 1500-3000 元,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读研期间的开支可能更高。
“我读研期间,每个月生活费要 2500 元,学费每年 12000 元,靠助学贷款和兼职只能勉强覆盖。”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小王说,“有时候想多买几本书,都要犹豫半天。”
这种 “高成本”,让一些年轻人不得不依赖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 “依赖是理所当然”。事实上,国家和学校为研究生提供了多种经济支持渠道:助学贷款最高可贷 12000 元 / 年,覆盖学费;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20000 元 / 年)、学业奖学金(8000-12000 元 / 年)、国家助学金(6000 元 / 年),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一定金额的奖学金;此外,学校还提供助教、助研、助管等岗位,每月能获得 800-1500 元的补助。
“只要合理规划,读研期间完全可以做到经济独立。” 小王说,“我每个月做助教能赚 1000 元,加上国家助学金,再偶尔接些兼职,生活费基本够用,学费靠助学贷款,毕业工作后慢慢还。”
实用指南:成年子女如何独立?父母如何平衡责任与边界?
1. 对成年子女:3 步实现经济独立,不做 “啃老族”
第一步:提前规划,利用好政策资源。读研前了解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的申请条件和流程,开学后及时申请,减少经济压力。比如,国家助学贷款无需抵押和担保,毕业 5 年内还款,利率较低;学业奖学金覆盖率较高,只要成绩合格,基本都能获得。
第二步:合理安排时间,兼职赚钱。读研期间可以选择 “时间灵活、不影响学习” 的兼职,如助教、家教、翻译、文案写作等。注意不要过度兼职,以免影响学业,毕竟 “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 才是最终目标。
第三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攀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制定消费计划,不要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把钱花在 “学习” 和 “必要生活开支” 上。比如,买二手教材、在食堂吃饭,都能节省不少开支。
2. 对父母:2 个原则把握 “责任边界”,不做 “无限付出” 的父母
原则一:明确 “法定义务” 与 “自愿付出” 的区别。在子女成年后,除特殊情况外,父母没有法定抚养义务。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自愿支付子女的读研费用,要明确告知子女 “这是我的心意,不是义务”,避免子女形成依赖心理;如果经济困难,要及时与子女沟通,说明情况,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 “打肿脸充胖子”。
原则二: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从小引导子女树立 “靠自己” 的观念,鼓励子女在大学期间做兼职、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和赚钱能力;在子女读研期间,多鼓励他们申请奖学金、做兼职,而不是 “无条件满足所有需求”。只有让子女学会独立,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3. 对离婚家庭:3 点建议减少 “抚养费纠纷”,保护子女成长
建议一:签订清晰的抚养协议。离婚时,在协议中明确抚养费的金额、支付方式、支付期限、调整条件等,避免模糊表述。比如,可以约定 “抚养费支付至子女本科毕业,如子女读研,双方协商确定费用承担方式”,而不是简单写 “支付至完成学业”。
建议二: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子女。离婚后,非抚养方要定期与子女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不仅要支付抚养费,还要给予情感支持;抚养方要客观向子女介绍非抚养方的情况,避免在子女面前说非抚养方的坏话,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双方的爱。
建议三:遇到问题及时协商,避免诉讼。如果一方因客观情况变化无法履行抚养协议,双方应首先尝试协商解决,比如调整抚养费金额、延长支付期限等;如果协商不成,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尽量减少对子女的伤害。
延伸思考:如何构建 “健康的家庭关系”?从独立与责任开始
1. 社会层面:加强 “独立意识” 教育,改变 “啃老” 观念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年轻人的 “独立意识” 教育,通过课程、讲座、宣传等形式,让年轻人认识到 “成年后独立是基本责任”,树立 “靠自己奋斗” 的观念。同时,媒体应多宣传 “独立自强” 的典型案例,比如 “研究生靠奖学金和兼职实现经济独立”“毕业后靠自己买房买车” 等,引导年轻人向榜样学习。
2. 家庭层面:营造 “平等尊重” 的氛围,培养子女的责任感
父母应从小注重培养子女的责任感,让子女参与家庭劳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多鼓励他们自主决策,比如 “零花钱怎么花”“大学选什么专业”“是否读研” 等,让子女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想法,与子女平等沟通,而不是 “一言堂”,这样才能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3. 法律层面:完善 “抚养费制度”,明确责任边界
虽然《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已经明确了 “法定抚养义务” 的范围,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比如 “研究生期间是否属于‘不能独立生活’”“父母因客观情况变化无法履行协议如何处理” 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减少 “抚养费纠纷” 的发生。
结语:独立是最好的成长,责任是最好的爱
23 岁的小琳或许还无法理解法院的判决,或许还在抱怨父亲的 “不负责”。但终有一天她会明白,父母的爱不是 “无限付出”,而是 “教会你独立”;真正的成长,不是永远依赖父母,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
这场官司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矛盾,更是给所有年轻人和父母敲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