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别人买东西时,总是买最好的,有时候还怕不贵,拿出来不体面。给自己买的时候,货比三家还觉得贵。
前者是什么贵买什么,后者是什么便宜买什么。
通常我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父辈是这么教给我们的,我们从小到大也都是这样做的。
今天,要说一个颠覆以往认知的观点,那就是:不要给别人买,自己舍不得买的东西。
接下来,咱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1、卑微的付出换不来尊重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牺牲型付出”,指的是一种通过自我牺牲来维系关系的模式。
这种付出常常源于内心深处的不配得感,我们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却希望通过过度付出来换取爱和认可。
事实却是,一味的付出换不来爱和认可,反而会降低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
说白了就是:你对一个人太好,对方反而不把你当回事。
此外就是你超出自身的条件对一个人好时,对方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而这个压力,会促使对方越来越远离你。
因为对方会处于“欠债”状态,内心会产生压力与抗拒。这就是为什么你的过度慷慨,有时反而会推开你想靠近的人。
2、你给的不是他想要的,却是你稀缺的
想想看,你是否也曾这样:
省吃俭用几个月,就为给恋人买最新款手机,自己还在用卡顿的旧机;
咬牙订下高级餐厅为朋友庆生,自己平日午餐却只吃最便宜的外卖;
给孩子报各种昂贵兴趣班,却放弃了自己进修提升的机会...

这些看似无私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你用自己最稀缺的资源去交换爱,却不知道对方可能根本不需要这种形式的付出。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归属和尊重。
当你不断剥夺自己的基本需求去满足他人,你实际上是在告诉世界: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
这种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对待你的方式。
就像心理学家布伦娜·布朗在《不完美的礼物》中写的:“你如何对待自己,就是在教别人如何对待你。”
3、没有人会珍惜他无法理解的价值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生都在通过讨好和过度付出来换取爱。
她不断降低自己的标准,给予男人们她所能给的一切,结果却是一次次被利用、被抛弃。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道尽了她对自己价值的全然否定。
松子不明白的是,人们只会珍惜他们理解并认同的价值。
当你送出远超自己消费水平的礼物,接收者无法理解其背后的牺牲,只会以自己的参照系来衡量这份礼物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月入三千的你省下半个月工资买的奢侈品包包,可能还不如月入三万的闺蜜随手买的小众设计师首饰更让她欣喜。
因为后者与她生活对等,而前者只会让她困惑:“你为什么买这么贵的东西?”
作家安妮·拉莫特曾一针见血地说:“不要把你唯一的鸡送给别人做盛宴,那只会让你们都感到尴尬。”
你要先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再考虑给予他人。

飞机上的安全须知告诉我们: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这不是自私,而是智慧。
只有当你自己的杯子是满的,你才有能力真正地滋养他人。
不要给别人买你自己都不舍得买的东西。
这不是让你吝啬,而是明白,真正的慷慨,是从溢出中给予,而非从匮乏中榨取。
你可以大大方方的小气,而不是小心翼翼的装大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