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盐城市纪检监察系统再传重磅消息:亭湖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林法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亭湖区纪委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一事件不仅牵动当地政坛,更引发社会对基层权力运行与廉政建设的深刻思考。

徐林法 资料图
徐林法选择主动投案,是当前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下的一种典型现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监督执纪的“天网”越织越密。主动投案,既体现了党纪国法的强大震慑力,也反映出组织教育挽救的感召作用。对于违纪违法人员而言,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是争取宽大处理的唯一正确选择。
民政局作为直接服务群众的民生部门,掌管着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福利、基层治理等多项重要职能,涉及大量财政资金分配和政策资源落地。副局长作为关键岗位负责人,其权力运行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惠民政策能否真正惠及于民。
徐林法案再次敲响警钟:民生领域绝非“保险箱”,基层岗位同样存在“微腐败”甚至“大贪腐”的风险。社会救助金的发放、养老机构的补贴、殡葬服务的管理等环节,都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必须加强对基层“微权力”的监督制约,确保每一分民生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对徐林法案的查处,不应止步于个案的终结。亭湖区纪委监委在查办案件的同时,更应深入剖析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和监管短板。例如:
重大事项决策、资金分配是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决策程序?财务审核、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的内控机制是否有效运行?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日常监督和警示教育是否常态化?
建议以此案为契机,在全区民政系统乃至所有民生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完善制度设计,堵塞管理漏洞,推动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每一次对民政领域腐败问题的查处,都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坚决维护,更是对党的形象和公信力的有力捍卫。群众对“身边腐败”感受最深、痛恨最甚。只有持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才能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徐林法接受审查调查,是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的又一例证。它警示所有公职人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唯有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恪守为民初心,方能行稳致远。我们期待调查结果的及时公布,更期待以此案为转折点,推动亭湖区乃至更广范围内民政系统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和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声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