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无人配送战场:有车只是入场券!

奇瑞商用车与轻舟智航联合打造的首款无人物流车无人配送赛道持续升温,又有新玩家入局了!2025年11月18日,奇瑞商用车(

奇瑞商用车与轻舟智航联合打造的首款无人物流车

无人配送赛道持续升温,又有新玩家入局了!

2025年11月18日,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商用车”)宣布已于11月15日与北京轻舟智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轻舟智航”)正式签订无人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行业全新的量产级L4物流产品,整合各自在自动驾驶技术、整车量产制造、场景化运营及全球市场资源等领域的优势,推动无人物流车在城市配送全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这一动向并非孤例,今年以来,文远知行,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企业先后入局无人配送领域。

在众多企业密集布局的背景下,奇瑞商用车与轻舟智航的这次联合,已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合作,更可能重塑无人配送市场的竞争格局。

一、奇瑞制造+轻舟算法,软硬合一重塑赛道

不同于京东物流、菜鸟、新石器、九识等企业独立运营无人配送车,奇瑞商用车与轻舟智航的合作是一次典型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旨在快速构筑全方位的竞争力。

奇瑞商用车系奇瑞控股集团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01年,历经20余载,形成重卡、客车、轻卡、微卡、小卡、微面、VAN、皮卡、MINI卡的全业务布局,覆盖商用车全系列。

依托这一完整的业务布局,奇瑞商用车在制造端具备了行业领先的整车研发、生产与供应链体系;在市场端,则拥有覆盖全球的交付网络与售后服务资源,具有全球化运营能力,以及品牌号召力。

在此基础上,轻舟智航贡献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的技术实力。

轻舟智航,是一家于2019年3月在美国硅谷成立的自动驾驶通用解决方案公司,推出了Driven-by-QCraft、轻舟乘风等自动驾驶车解决方案。

基于双方的核心优势,奇瑞商用车与轻舟智航的合作是一次典型的“制造硬实力”与“算法软实力”的深度融合。

对于无人配送行业来说,这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强大的竞争者,更是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竞争模式——从“单打独斗”到“生态联盟”。

这种合作一旦成功,会成为一个范本,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想要进入无人配送领域的大型车企可能会加速寻找自己的“轻舟智航”。

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让它们可以利用低成本、快量产、全系列的产品矩阵和全球化渠道,去赋能广大缺乏自研能力的B端物流企业或商流企业,帮助他们实现配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这一模式在海外或许更具杀伤力,其竞争力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

首先是经过中国复杂场景淬炼的自动驾驶成熟技术——轻舟智航不仅在国内确立了优势,其源自Waymo、特斯拉等全球顶尖公司的团队基因与海外测试经验,确保了其方案的海外适应性;其次是奇瑞作为出口“一哥”所构建的庞大海外销售网络与坚实的品牌影响力,这为无人配送车的本地化落地与服务提供了信任基础。

当“中国方案”通过成熟的本地化体系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其数据反馈与品牌势能,将可能反哺并巩固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这条差异化道路,进一步验证了赛道前景广阔的行业共识。这也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一个更核心的问题:为何各方巨头争相入局?

二、亿万无人配送市场吸引新玩家入局

各方争相入局的驱动力,来自广阔市场所释放的切实需求。

一直以来,降本增效是物流公司的核心命题,而无人配送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与重要突破口。

据《第一财经》2025年9月报道,从网点反馈看,无人车在运输环节的降本效果较为明显,快递网点负责人李黎表示,他所在的网点无人车使用情况为一趟装500到600票,一天跑2至3趟,按照1300票计算,目前无人车从一级网点运输到二级网点每票的使用成本在0.06元左右,相较于人力配送的成本降低了0.1元左右。

以此为基准,按每个月30天计算,一辆无人配送车每个月可节省成本近4000元。

在这一清晰的经济账驱动下,一场围绕无人配送车的“竞赛”正式开启。

为强化末端配送能力,申通计划2025年内投运超2000辆无人配送车,为更多末端网点、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迅捷的快递物流体验。

同样快速推进的还有中通,据《证券日报》近日报道,截至目前,近3000台中通快递无人配送车每天在250多个城市运送超20万件包裹,累计运行里程已逾2000万公里。

京东物流的宏伟蓝图,更是将这场竞赛推向了新的高度,其于10月24日宣布,未来5年要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

这一系列密集布局的背后,是中国快递市场持续增长的庞大规模与业务量,以及消费者对高质量快递服务的需求。根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500亿件,比2024年提前37天。

面对如此海量的包裹,传统依赖人力的配送模式在成本与效率上已逼近瓶颈。无人配送技术所代表的降本增效与运力补充,正是破解行业核心痛点、承接未来市场增长的必然选择。

除快递场景外,广阔的城配与即时零售场景,正为无人配送车开辟更大的增量空间。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我国即时零售仍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

另外,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表示,泛城配市场规模大约1.8万亿。

这些数字共同描绘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当前,无人配送的渗透率仍处于初始阶段,未来增长空间极为可观。

奇瑞商用车与轻舟智航联合入局,也是顺势而为。

新玩家入局,有望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关键变量,不过,如今商业价值的真正兑现不在于车辆,而在于规模化运营。

三、无人配送竞技场:规模定输赢

规模化是摊薄研发、制造等成本的有效路径。

无人配送车作为科技产品,前期研发投入巨大,只有当产量和应用量达到某个临界点,才能通过标准化生产与供应链优化,显著降低单车成本。

同时,庞大的运营车队所积累的海量真实路况数据,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反哺算法迭代,提升车辆可靠性,进一步降低事故率和运维成本,形成“规模扩大-成本下降-应用更广-规模再扩大”的增长飞轮。

随着多年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目前,无人配送车成本已大幅下降。据《时代周报》,截至2025年,四年间无人配送车的成本降幅达到了80%。

成本的显著降低,直接推动商业模式跑通,行业竞赛的焦点将逐渐转向对多元化场景的加速布局与占领。

当今社会,“内卷”成为描述大部分行业最贴切的词语。

内卷的本质是什么?

实质上是市场进入存量阶段后,企业间不可避免的零和博弈。面对此种状态,要么在存量市场里卷到极致,要么主动寻找新的增量空间。

无人配送车大多以快递场景作为切入点。当众多玩家涌入同一赛道,这片曾经的蓝海将逐渐演变为红海。

因此,构建一个多元、立体的网络场景显得尤为必要。

未来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快递”这一条线,而是要看谁能率先织就一张覆盖“最后一公里”配送(如快递、商超配送、生鲜配送)、区域循环转运(如工业园区、封闭园区)、干线接驳(如高速服务区)乃至专业领域(如冷链)的生态大网。

这要求企业从提供快递这一单一运力,升级为提供适配不同场景的综合性运力解决方案。

而这一战略升级的底层支撑,在于强大的调度系统。

强大的调度系统是这张生态大网的“智慧大脑”,它需要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官,确保成千上万辆无人配送车在不同战场上协同作战,整体运力效率最大化。

当成千上万台无人配送车在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同时运行时,如何确保它们有序作业、如何实现高效的能源补给与集中维护、如何快速诊断并排除故障、如何通过数据闭环持续优化单车表现,这些都将直接决定运营的成本与服务质量。

无人配送车的故事,始于广阔的市场前景,最终则要归于规模化运营这一坚实的商业地基。

它考验的不仅是制造车辆的能力,更是将技术融入现实场景、并持续产生正向收益的综合生态构建能力,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当这一循环体系全力运转时,无人配送车兑现的不仅是企业财报上的利润,更是整个社会物流体系的效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