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主观上”、尤其自己一个人独处时,想:自己要修持道德、做个有道德的人,礼貌、孝顺、尊敬他人、理解包容、不占人便宜······
此时,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有“道德”的人。
但是,在与人接触、共事的时候,对人脏话连篇、打骂父母、对人破口大骂、买东西就想多拿多要······
这叫“道德”吗?
所以,“道德”是体现在“对人对事”上,不是“主观臆想”上。
人是群居动物,人和人的“相互关系”、“接触方法”、“合作协作”、“共事交换”等等;长久以来形成“惯例、习惯、准则”,其中一项就是“道德与不道德”。
“道德”,有很大很多的益处好处,利于人们的成功,会收获美名、也有道德的“美感”。
因此,很多人有意无意愿意“修持道德”,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然而,这就存在一个事实与认知的误区: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愿想“道德”,但在对人对事、行事为人的时候,却是“不道德”。
因为“道德”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准则”,不是“主观”;所以,修持道德要贯彻在实践、实际、“与人”上,而不是“主观”上。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个“道德”,往往是关于“人与人”的。假如自己独处时,这样想、打算这样,但是,在与人相处、处交时,却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施加给别人。这样,无论自己主观上怎样修持道德,但还是没有做到“道德”,即道德是体现在“人与人”上。
主观上的“道德念想”,也不能完全忽视;因为“观念思想支配行为”,有“道德念想”,然后去“践行”。
在“道德践行”中,然后再反省自己的道德,看有没有做到“道德”、是否把道德真正贯彻、哪些地方“道德行为”还不够等等。
只不过不要只是“主观道德念想”,行为却是“不道德”。

这个“想的道德与做的道德”的情况,还包括“说的道德与做的道德”、“写的道德与做的道德”、“公众的道德评价与真实的道德”等等;原理道理都是如上。
“道德”,不仅体现在“与人、对人、人与人”上,还包括“与动物、与植物、与物品”等等。
假如一个人性情暴虐,无原则地残害动物,就是不道德。同样,一个人残害、随意“弄死”花草树木,也是不道德。以及,动辄“毁物”,也是一种不道德。
但是,以上情况的人,主观上却“学佛、放生、积善”等等;但实际行为上、言行上,却是“不道德”、那么就是“无道德”。
所以,主观上、独处,自认为是“道德”,是不起决定作用;关键是“言行”,尤其是“对人对事对物”上。
道德,并不是几个干巴的理论论条论纲,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行事准则。虽然圣贤理论家对道德进行理论总结、升华,但是,道德是产生于社会实际;如果要“修持道德”,也就必须贯彻到实践中,不是主观臆想或书本空话。
有的大师说 ,人类社会不存在道德、没有道德这个事等等;那是他们没有道德而已,怎能“没有道德”。比如“无私”;无私,就是道德;指一个人行事说话没有私心、崇高高尚;反之,“自私”就是私心重、不道德。
因而,人类社会难道就没有“无私”、“自私”这个事情?
再比如“嫉妒”;嫉妒人,看见别人成功、比自己突出优秀,就进行破坏、想着“杀死”,这“嫉妒”就是“不道德”。相反,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道德。
社会里有没有这样“嫉妒”与“不嫉妒”的事物?有,就是道德与不道德。
道德,包括“中国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各大“宗教道德”、“西方道德”、“现代道德”等等。应该把各种道德融合起来,都“沾一点”。
正因为“道德”是社会人群行止的重要衡量标准,就出现“道德绑架”,用“道德”来威胁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是“道德修持者”必须注意的事情。
还有“伪道德”、“大奸大恶”;即坏人装扮成好人。这种“大奸大恶之人”,并不是以“坏人”的面目出现,往往以一些虚伪的言行,假扮成“好人”、“有道德”,沽名钓誉、惺惺作态,能暂时迷惑一些人。因为他知道人们对道德高尚之人的赞誉、拥护,所以,就搞“伪道德”、假装好人。
而且,道德的完善或完全,不是天生的;是用道德学问的深切砥炼,将人性中的“恶”压制、消除,成为完美无瑕、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
在这个“反省、改过”、“提升、升华”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实际行为”是否道德,而不是只是“主观念想”或“主观上认为自己道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