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刘骜以舅舅王凤为大将军总揽朝政,将西汉晚期的外戚专权推向了巅峰。这种外戚专权的状态也引起了朝野大臣们的反弹,王凤集团与朝廷大臣的政治斗争越演愈烈。王凤仗着有妹妹皇太后王政君撑腰,强势的霸占朝廷大权,先后将车骑将军许嘉、丞相王商逐出朝廷,达到了独霸朝政目的。朝野大臣们对王凤敢怒不敢言,王氏全族五人封侯,权势的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这种时候,京兆尹王章站了出来,他主动反对王凤专权,并说动汉成帝刘骜罢免王凤,几乎将王凤逼得下野。后来皇太后王政君插手,这才保住了王凤的权位。

在这一轮政治斗争中,王章虽败犹荣,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誉,被长安百姓所推崇。虽然政治斗争失败后,王章被王凤迫害致死,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西汉最后一个诤臣的美名,成为史书上诤臣的典范。有意思的是,在这次斗争发起之前,王章与王凤的关系极好。王章能当上京兆尹,还是王凤推荐任命的。所以很多读史书的朋友感到不解,既然王章是王凤推荐上任的,为什么他会出不顾生死面弹劾王凤呢?要知道当官的都是以自己的政治利益为重的,王章弹劾王凤无论成败都是得不偿失的,他如此做岂不是自找倒霉?

要解释上述的问题,得先从王章的人生经历说起。王章是泰山钜平人,以文学出众为官,后来升任谏大夫,在朝廷中以耿直敢言出名。汉元帝刘奭时期,王章随同御史大夫陈咸发起反对中书令石显专权的斗争,斗争失败后陈咸被流放,王章也被免官。汉成帝刘骜继位后,王章再次被启用为谏大夫,后来升任司隶校尉,主管监察百官,让王公贵族很是忌惮。后来大将军王凤指使门下的京兆尹王尊弹劾丞相匡衡贪污,汉成帝刘骜给匡衡面子没有追究,反将王尊免官外放。王尊离开长安后,京兆尹一直没合适的人选,王凤便推荐了王章。

王章上任后政绩很好,受到长安百姓的赞扬,在朝廷内外受到推崇。正当王章官路一帆风顺的时候,他突然做出了弹劾王凤的操作。在弹劾前王章的妻女多次劝说,但王章执意弹劾王凤。当时天上发生了日蚀,在古代日蚀是不好的兆头,被认为是执政者有失政之处。王凤让人把矛头对准了丞相王商,联合外戚史丹逼迫王商下野。王商下野不久后吐血而死,王章对此非常愤怒。王章则反其道而行之,顺势将矛头对准了王凤,上书汉成帝刘骜揭露王凤的不法作为。王章弹劾王凤的罪状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杀子荡肠”。

“杀子荡肠”本是匈奴羌胡外族的陋习,王章借此用来弹劾王凤,得到了汉成帝刘骜的认可。当时匈奴羌胡外族地区远比汉地落后,还保留有母系氏族的特性,人们往往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女子婚前怀孕比较习以为常。胡人贵族们认为,女子生的第一个儿子很可能血缘不是自己的,所以要“杀首子以荡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杀了女人的第一个儿子来清洗肠子,目的是保持贵族血统的纯洁性。王章提起这个事情,实际上是指王凤和妹妹皇太后王政君干的一件丑事,此事让汉成帝刘骜非常不满,甚至是出奇的愤怒。

前文讲过,汉成帝刘骜子嗣困难,皇后许氏连续生了两个孩子都夭折了。皇太后王政君就是以这个名义逼着刘骜劝退了车骑将军许嘉,将朝廷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哥哥王凤。王凤上任后独揽朝廷大权,同时期汉朝国内灾害不断,所以朝野议论纷纷,都说刘骜没有子嗣和国家灾难较多是王凤有失政的行为。王凤对此很着急,就找王政君商量。两人商量出一个馊主意,就是给汉成帝刘骜强行配一个能生产的女人。这个女人是王凤小妾张氏的妹妹,史书上称她为张美人。这个张美人不是处女,以前嫁过一次,但经汉朝专家鉴定为“宜子”。

给皇帝配二婚的女人,这事情不太符合汉朝宫廷的规矩。王政君脸皮也厚,以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和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太后为先例,下诏让张美人进宫作为汉成帝刘骜的嫔妃。这事情说严重点就是祸乱宫闱,成了王章弹劾王凤的杀手锏。王章认为,即便是野蛮未开化的胡人都知道保持贵族血统的重要性,王凤给刘骜配二婚的女人,简直就是在侮辱汉朝宗室,甚至是图谋不轨。刘骜本就对这个事情很不满,被王章一激就发飙了。于是两人商议要把王凤下野,王章还推荐了冯野王作为王凤的继任者。

这事正在筹备期间,却被人把风声泄漏给了王凤的弟弟王音。王音得到消息后赶紧向王凤通风报信,王凤感到手足无措。王凤的谋士杜钦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让王凤称病躲在家里,然后上书汉成帝刘骜辞职,声称并重不能处理国家大事。这封上书一出来,很快就被皇太后王政君知道了,王政君为了维护王家的利益,强行干预朝政,逼迫汉成帝刘骜收回诏令。汉成帝刘骜性子软弱,不敢违抗母亲的话,最终还是放过了王凤。王凤很快恢复大权,然后反击弹劾王章,以“夷狄比皇帝”的罪名将王章下狱,然后将其处死。

王章被杀后长安人对对其的遭遇感到冤屈,但对王凤的蛮横霸道敢怒而不敢言。王章的妻女也受到此案的连累,先是被下狱,后来被流放到合浦。直到王凤死后,王凤的弟弟成都侯王商继承了大将军的位置,才赦免王章妻女的罪状,将其迁徙会老家泰山。王章因弹劾王凤专权而死的事情在历史上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他也被称之为西汉最后一个诤臣。但对于他的做法,妻子儿女们都是反对的。站在现实利益的角度,王章的做法不但太冒险,而且得不偿失。毕竟他是王凤提拔起来的,弹劾王凤与自己打脸没什么区别。

那么王章为什么要不顾自己的政治利益,一定要弹劾王凤呢?很多人都说他是对前丞相王商的同情,然后激于义愤而做。实际上这话说得毫无根据,完全是想当然的。王章之所以弹劾王凤,为的不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是自己的政治理想。王章虽然是王凤推荐上位的京兆尹,但并不是外戚集团的人,而是儒家学派的学者。他是以文学出众受到儒家学派推荐而做官的,在当官初年还跟着御史大夫陈咸参与了儒宦之争,一起弹劾中书令石显。王章作为西汉末年儒家清流的代表,与儒家学者来往极多,他推荐的冯野王也是儒家的名人。

可以说王章和王凤的斗争,根本不是王商和王凤、许嘉和王凤这种外戚斗争的延续,而是儒家反对中央集权的延续。在早期的儒宦之争中,汉元帝刘奭时期的萧望之、周堪等儒家领袖反对中书令石显,本质上就是反对中央集权。他们推崇的是儒家的制衡政治,而不希望皇帝把朝廷一手抓全管了。后来陈咸、张猛、京房、贾捐之等儒家官员都反对过中央集权,王章就是其中的一员。王凤的外戚专权虽然不是宦官执政,但一样是中央集权,违反了儒家学派对政治学的基础设计,所以遭到了儒家学派官员们的普遍反对。

王凤独揽朝廷大权,朝廷变成了他的一言堂,许嘉、王商等朝廷重臣先后退出,整个朝廷由王家说了算,这是不符合儒家学说的。儒家大臣们早就不满王氏,所以利用日蚀的事情发起了政治攻势。王凤利用日蚀联合外戚史丹搬倒了丞相王商,儒家大臣更加的愤怒,所以才有了王章出面弹劾王凤的事。儒家大臣们不但是要搬到王凤,而且要让朝廷回归儒家政治生态,所以他们推荐了当过大鸿胪的冯野王。前文讲过,冯野王不是普通的外戚,而是儒家思想严重的外戚。他的父亲是名将冯奉世,妹妹是汉元帝刘奭的婕妤冯媛。

在儒家看来,推荐冯野王出来,既满足儒家执政的要求,又满足汉成帝刘骜任人唯亲的习惯。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位冯野王,才让搬倒王氏的大事功败垂成。前文讲过,冯媛就是那个在黑熊失控后保护汉元帝刘奭的女子。因此汉元帝刘奭对其非常宠爱,两人生了儿子叫刘兴,封信都王。汉成帝刘骜继位后,刘兴到封地就藩,冯媛就成了信都王太后。冯媛在当嫔妃的时候就与王政君不和,要是让冯媛的哥哥冯野王成为朝廷的主持人,那王家失势几乎是必然的。再加上刘骜没有子嗣,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刘兴的后裔岂不是要回归长安?

如果说刘骜对张美人事件不满,是因为王家企图操作他的子嗣,那么对冯家的忌惮,那就是对于皇位传承的保护。作为皇帝,肯定希望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如果来了个兄弟的儿子继承,心中肯定是不乐意的。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只要王政君把冯野王执政的恶果挑明,刘骜就不会再支持王章了。因此王凤恢复大权后迫害王章,本来支持王章的刘骜也是一言不发。因为他知道,如果支持王章,就必须引入冯家,这对皇位造成了最为直接的威胁。可以说王章距离搬倒王家只剩一线之差的,但推出冯家便决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儒家学派虽然在汉成帝刘骜时期的政治斗争中落于下风,但并没有放弃对朝廷的掌控,甚至一度希望通过冯家全面掌握朝廷大权。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冯媛和王政君的恩怨,必然造成汉成帝刘骜排斥冯家,这也注定了他们不能成功。而王章作为这次儒家反对外戚专权斗争的发起人,最终也在斗争失败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王章死后,没有人再敢正面与王凤做对,于是王家五侯轮流执政十余年,为后来的王莽篡汉奠定了基础。王莽正是继承了叔叔伯伯的这些权力基础,才建立了短暂的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