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学中国以退为进的石破茂,终于等来特朗普妥协?

据报道,国际政坛的焦点意外落在了美日博弈的角力场上。当日本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公开表示“要求美国检讨关税即意味着全面撤回

据报道,国际政坛的焦点意外落在了美日博弈的角力场上。当日本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公开表示“要求美国检讨关税即意味着全面撤回”时,外界察觉到这个一贯在美日关系中姿态低调的国家,正悄然改变策略。而仅仅一周后,日铁收购美钢案在特朗普任内获得“有条件放行”,更让这场博弈透出微妙的信号——日本似乎正用中国“以退为进”的策略,让急于打开外交局面的美国首次在关键议题上显露妥协迹象。

2025年6月初,日本在美日关税谈判中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撤回关税”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迂回协商,此次谈判团队将“检讨关税”直接与“政策撤回”挂钩,语气强硬程度罕见。赤泽甚至强调,日本能与美国保持对话本身就是“获得尊重”的体现,字里行间透着对谈判节奏的掌控欲。这种态度的转变,被不少观察家认为是对中国谈判策略的“效仿”——正如中方在与美关税磋商中以“稳守”姿态迫使特朗普主动寻求对话,日本也试图用“不急谈”的姿态拿捏美方软肋。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底气或许来自于同期推进的日铁收购案。2025年1月,拜登政府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日铁收购美钢,而日本企业随即提起诉讼。时隔半年,特朗普上台后迅速“解冻”此案,14日双方宣布收购计划获批,条件是日铁签署国家安全协定并承诺2028年前投资110亿美元。表面看,日本似乎接受了美方的附加条款,但共同社指出,这类安全协定与美日同盟框架本就深度绑定,对日本实际约束有限,反倒是美国通过放行收购案,向日本释放了“谈判诚意”。

美国的让步背后藏着复杂的利益逻辑。从经济层面看,日铁承诺的110亿美元投资显然对提振美国钢铁产业有直接作用,尤其在特朗普政府急于展现“制造业复兴”政绩的背景下,这笔投资堪称“及时雨”。而CNBC披露的“黄金股”条款——美国政府可对企业重要事项行使否决权——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权力保留,实质并未阻碍日铁对美钢的控股。这种“有条件放行”的模式,既满足了美国的“安全面子”,又为日铁收购清除了障碍,某种程度上是双方各取所需的妥协。但更深层的博弈在于政治博弈。特朗普上台后急于推翻拜登任内政策,日铁收购案的“反转”被不少分析认为带有鲜明的“反拜登”色彩——推翻前任阻止的商业案,既能讨好国内保守派,又能向盟友展示“交易型外交”的效率。更关键的是,七国集团峰会前夕,美国急需在盟友体系中树立“强势但灵活”的形象,放行日铁案既能拉拢日本,又能为美日新贸易协议谈判铺路,试图以“示范效应”推动其他盟友在后续谈判中让步。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七国集团峰会前的表态,更将“以退为进”的策略摆在明面上。他强调“不急于达成协议,更不能损害日本利益”,拒绝接受“部分协议”,坚持追求“全面解决方案”。这种看似拖延的态度,实则是在复制中国与美谈判时“以静制动”的思路——当美国因国内经济压力和国际形象需求急于推进谈判时,日方的“不急”反而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然而,日本能否真正拿捏住美国,仍是未知数。特朗普的妥协更像是阶段性的策略调整:一旦美日新贸易协议达成,美国完全可能以“国家安全”等理由重新收紧政策,毕竟“黄金股”的否决权本质上为美方保留了后手。况且,日本在安全领域对美依赖极深,所谓的“强硬”更像是在既定同盟框架内的有限博弈,与中国在中美博弈中完全独立的战略定位不可同日而语。有分析指出,日本此刻的“主动”更像是抓住了特朗普急于打破外交僵局的窗口期,但若误判形势将阶段性妥协视为“美国重视”,恐怕难免陷入被动。

从日铁收购案的戏剧性转折,到关税谈判中日本罕见的强硬,2025年夏天的美日博弈俨然成了一场策略模仿秀。当日本试图用“以退为进”的东方智慧与美国周旋时,特朗普政府的让步究竟是真心妥协,还是为后续谈判埋下的伏笔?这场博弈的走向,或许将取决于双方对“时机”与“底线”的判断——而对日本来说,能否在模仿中守住自身利益,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