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苹果拟升级MacBook Air和iPad mini等热门设备,将采用OLED显示屏

苹果要给 MacBook Air 和 iPad mini 换 OLED 屏幕了。这个消息一出,不少果粉开始兴奋,也有不少

苹果要给 MacBook Air 和 iPad mini 换 OLED 屏幕了。

这个消息一出,不少果粉开始兴奋,也有不少人疑惑:

OLED 到底好在哪?

为什么苹果现在才开始用?

是不是又要涨价?

这些问题其实都不难回答,关键是要把技术、市场和用户需求这三件事串起来看。

先说结论:苹果这次换 OLED,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因为市场已经走到这一步了。

再不用,就真跟不上节奏了。

我们先聊聊 OLED 是什么。

简单说,OLED 是一种能让每个像素自己发光的屏幕技术。

你看到的每一个红点、绿点、蓝点,都是一个小灯泡。

想让它亮就通电,想让它灭就断电。

所以 OLED 能做到真正的黑色:不是“很暗”,而是“完全不发光”。

这一点,传统 LCD 屏幕做不到。

LCD 需要背光板,哪怕显示全黑画面,背光也得开着,结果就是黑色泛灰,对比度打折扣。

OLED 还有几个明显优势:

更薄、更轻、色彩更鲜艳、响应更快。

你用过 iPhone 的人应该有体会,滑动界面特别顺滑,看视频颜色特别饱满,尤其在暗光环境下,那种深邃感是 LCD 很难模仿的。

但 OLED 也不是没有缺点。早期的 OLED 有个问题叫“烧屏”:

长时间显示同一个图案,比如状态栏或导航键,时间久了会留下残影。

不过这几年技术进步很快,通过像素位移、自动亮度调节、材料寿命提升等手段,这个问题已经大大缓解。

像三星、LG、京东方这些厂商,现在都能做出寿命更长、稳定性更好的 OLED 面板。

苹果其实早就用上 OLED 了。

从 iPhone X 开始,高端 iPhone 全线标配 OLED。

Apple Watch 也是 OLED。

但奇怪的是,iPad 和 Mac 一直没跟上。

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成本。

OLED 面板,尤其是大尺寸的,良品率低、制造复杂、价格贵。

iPhone 屏幕小,一片面板成本还能控制;

但 iPad mini 起码 8 英寸,MacBook Air 更是 13 英寸以上,面积翻几倍,成本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上升。

苹果向来对成本极其敏感,尤其是 MacBook Air 和 iPad mini 这类走量产品,利润率本来就不高,贸然换 OLED,要么牺牲利润,要么提高售价,都不是轻松的决定。

但市场在变。

过去几年,OLED 产能大幅提升,中国厂商如京东方、维信诺快速追赶,韩国 LG 和三星也在优化大尺寸 OLED 工艺。

2024 年维信诺的柔性 AMOLED 出货量同比增长 75%,说明整个产业链正在成熟。

苹果这时候入场,时机刚刚好。

再来看产品节奏。

根据多方消息,iPad mini 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最快 2026 年发布的新款,会用上 OLED 屏幕,同时加入防水设计和无开孔扬声器,这些改动都不是小打小闹,说明苹果是在做一次全面升级。

代价是价格可能从 499 美元涨到 599 美元。

对普通用户来说,多花 100 美元买一块更好的屏幕,值不值?

这得看你怎么用。

如果你经常在暗光环境下看电子书、刷视频,或者对色彩敏感,比如画画、修图,那 OLED 的优势非常明显。

黑色更纯粹,色彩更准确,眼睛也不容易疲劳。

但如果你只是偶尔看看新闻、回回邮件,那 LCD 也完全够用。

有意思的是,iPad Air 要等到 2027 年才换 OLED,MacBook Air 更晚,要到 2028 年。

为什么分批来?

因为苹果在测试市场反应。

先拿 iPad mini 试水,看看用户愿不愿意为更好的屏幕多花钱。

如果销量没崩、口碑不错,再逐步铺到 iPad Air 和 MacBook Air 上。

而 MacBook Pro 会更早用上 OLED,预计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

这也不难理解:Pro 用户本来就是为性能和体验买单的群体,对价格不那么敏感。

而且 MacBook Pro 的屏幕一直是苹果的“技术展示窗”,从 Retina 到 Mini-LED,再到未来的 OLED,都是它先上。

有人可能会问:

Mini-LED 不是刚用上吗?怎么又要换 OLED?

这其实反映了显示技术的演进逻辑。

Mini-LED 是 LCD 的“加强版”,通过把背光灯珠做得更小、更多,实现局部调光,从而提升对比度。

但它本质上还是 LCD,依然有漏光、视角窄、厚度大等问题。

而 OLED 是另一条技术路线,从原理上就更先进。

苹果在 2021 年给 12.9 英寸 iPad Pro 用上 Mini-LED,就是一种折中方案,在 OLED 大尺寸还不成熟的时候,先用 Mini-LED 提升体验。

现在 OLED 技术跟上了,自然要切换。

这不是反复横跳,而是步步为营。

而且 OLED 还有个隐藏优势:柔性。

虽然 MacBook Air 不会做成折叠屏,但 OLED 面板可以做得更薄,有助于整机轻薄化。这对苹果来说太重要了。

MacBook Air 的卖点之一就是“轻”,如果屏幕能再薄 1 毫米,整机就能再轻几十克,用户体验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再往深一层看,苹果换 OLED,不只是为了屏幕更好看,更是为了生态协同。

现在 iPhone、Apple Watch、高端 iPad、未来 MacBook 全都用 OLED,意味着苹果可以在系统层面做统一优化。

比如动态刷新率(ProMotion)、HDR 内容适配、色彩管理、护眼模式……

这些功能在统一硬件基础上更容易实现,效果也更一致。

反过来,如果有的设备用 LCD,有的用 Mini-LED,有的用 OLED,开发团队就得为不同屏幕写不同代码,测试成本高,用户体验也可能割裂。

统一技术路线,长期来看是更高效的选择。

另外,OLED 对电池也有好处。显示深色内容时,像素点直接关闭,功耗比 LCD 低很多。

虽然 MacBook 和 iPad 电池大,但省一点是一点。

尤其在移动办公场景下,多撑半小时可能就是关键。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

即便 OLED 价格在降,大尺寸面板依然比 LCD 贵不少。

苹果如果不想压缩利润,就只能涨价。

但 iPad mini 和 MacBook Air 的用户,很多是学生、普通上班族,对价格敏感。

涨太多,可能吓跑一部分人。

另一个问题是供应链。

目前全球能稳定供应高质量大尺寸 OLED 的厂商,主要是 LG 和三星。

苹果向来不喜欢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所以这几年一直在扶持京东方等中国厂商。

但大尺寸 OLED 的技术门槛高,京东方目前主要做手机屏,笔记本和平板屏还在爬坡阶段。

苹果要大规模切换,得先确保供应链安全。

好在时间站在苹果这边。

2026 年才发布 iPad mini OLED 版,还有两年时间打磨供应链、优化成本。

这期间,维信诺、TCL 华星等中国厂商也在加速布局。

等到 2028 年 MacBook Air 上 OLED,市场格局可能已经完全不同。

最后说说用户该怎么选。

如果你现在正打算买 iPad mini 或 MacBook Air,看到这个消息会不会犹豫?

其实不用太纠结。

现有 LCD 版本依然很能打,尤其是 M 系列芯片加持后,性能完全不落伍。

除非你对屏幕有极致要求,否则没必要等两年。

但如果你是 2026 年之后才换设备,那 OLED 版本大概率是更优解。

就像当年 Retina 屏幕刚出来时,很多人觉得“够用就行”,结果用过就回不去了。

OLED 也是类似,一旦习惯那种深邃的黑色和鲜活的色彩,再看 LCD 就会觉得“平淡”。

技术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产业链成熟、成本下降、用户接受,三者缺一不可。

苹果这次换 OLED,看起来只是换个屏幕,背后其实是整个显示行业十年积累的结果。

从 iPhone 到 iPad,再到 Mac,OLED 正在一步步成为苹果产品的“标配”。

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是我们日常使用体验实实在在的提升。

科技的意义,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的改进里。

所以,别被“OLED”这个词吓到。

它不是什么玄学,就是一块更好的屏幕。

而苹果,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做了合适的选择。

未来几年,随着更多设备用上 OLED,我们可能会发现:

原来眼睛早就习惯了更好的画面,只是以前没得选。

现在,选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