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潮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构建。海量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型负荷的涌入,对传统电网的稳定运行与高效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智化技术,正成为驱动电网升级、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力量。
近日于青岛落幕的第六届电力人工智能大会,便清晰地勾勒出这一行业趋势。会议聚焦于作为电网“神经末梢”的配电领域,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应对新挑战。其中,来自电力企业与科技公司深度合作的创新实践,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落地应用的广阔前景与巨大价值,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01、深入末梢:AI加持的“智能中枢”精准调控
传统配电网的台区(即以一台配电变压器为核心的供电区域)功能相对单一。而如今,随着户用光伏、储能设备和充电桩的普及,台区正演变为一个集“源、网、荷、储”多重要素于一体的微型能源互联网,其内部的潮流与负荷也变得愈发复杂多变。
为应对这一变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电网台区智能中枢”应运而生。它如同一个安装在电网末梢的“智慧大脑”,通过边缘计算能力,对台区内的发电、用电、储能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
这种智能中枢能够精准预测分布式光伏的发电曲线和用户的用电负荷,实现对区域内能源的秒级精准调控与优化配置。这不仅极大提升了新能源的就地消纳率,保障了电能质量,也为应对突发故障、实现台区自我调节与快速恢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02、盘活数据:大模型开启计量领域新视界
电力系统每天产生海量的计量数据,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然而,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难题。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应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关联性。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此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专为电力行业训练的AI大模型,电力企业能够对计量数据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度分析,从而实现多种场景化的高级应用。
例如,大模型可以从海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负荷变化规律,将区域负荷预测的准确率提升到新的高度,为电网的经济调度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它还能敏锐识别出窃电、线路老化等异常用电行为,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定位问题,显著提升电网的运营管理效率与资产健康水平。
03、共建生态:产学研用协同加速创新落地
电力系统的数智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非单一企业或单一技术所能独立完成。大会上展示的成功案例,无一不体现出电力企业与科技公司之间紧密协作的价值。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电力企业基于其深厚的行业知识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提出实际业务中的痛点与需求。而科技公司则提供强大的算力平台、先进的AI算法模型以及成熟的开发工具,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与应用孵化。
这种“场景+技术”的双轮驱动,形成了一个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它不仅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应用,也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为构建安全、绿色、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十五五”规划期的临近,我国能源转型将进入关键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是推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从电网末梢的精细化管理,到海量数据的价值挖掘,再到创新生态的协同共建,数智化正在全方位重塑电力行业的未来形态。一个更加智能、灵活、可靠的能源互联网,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