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中教师高笑旭,从教30余年,怀揣“立德树人”“教文育人”初心深耕一线,用知识播撒希望,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等多项荣誉,却始终以“普通教育者”自勉。她亦是石景山区人大代表,履职9年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推动解决了一批关乎区域发展与民生福祉的难题。
为教育教学勤钻研作表率
学高为师,首先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为此,高笑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总目标,以“以文化人”为弘道追求,以“亲师信道”为教育信念,以公平公正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情怀在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中完成对学生教育的指引。曾获评正高级教师,并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并在教育部举办的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中作为唯一的中学教师代表发言。
学高为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勤学笃行的精神,求是创新的态度。为此,她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读书声、笑谈声、论辩声”融于课堂,并做到教研相济,研究课堂。2003年起,她就开始独立主持市区级课题,主编的课题成果《学段衔接视野下的有效作业探索》一书出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笑旭这样说。为此,她将研究所得反哺于教学。作文教学中,利用“133法则”指导学生构思写作;任务群教学中,运用五步走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她所教学生高考成绩突出,曾获得学科区状元,班级语文成绩列全区第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学生眼里老师是榜样,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独立人格、自主发展能力的生命个体。她说:“我所能做的就是以尊重的态度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授给他们知识,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成为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她的学生曾这样评价她:“高老师是对我们真正用心的。”普通的一句话,却被她认为是学生对她最好的褒奖。
为选区居民献良策谋福祉
她所在的70选区涵盖模式口中里、南里,作为首钢老旧居民区,设施老化、居住条件待提升是突出问题。居民诉求无论大小,她必第一时间到现场勘察,或协调街道就地解决,或撰写建议推动职能部门落实。
曾有居民反映,南里垃圾楼旁通道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突出,希望增设人行道。她实地调研发现:南侧山体碎石频发,靠帷幕遮挡,辟路风险高;北侧为居民活动场地,挤占则加剧空间紧张。经与街道协商,最终确定“加固山体+修建1米宽通道+增设隔离桩”方案,实现人车分离。此后,她持续关注通道状况,发现隔离桩损坏便立即协调修补,筑牢安全防线。
老旧小区改造时,有的居民不满意,她主动找到同事,询问居民诉求,提出解决建议;学校挨着小区,学生把球踢出操场,砸坏了汽车玻璃,她主动联系居民与学校,从中协调;学校上下学与居民上班出现堵车,她也及时关注,力求为居民出行带来便利……桩桩小事关乎民生冷暖。她常说:“百姓无小事,居民的幸福感就是我的追求。”这份担当,让社区书记与老街坊们倍感信赖。
为汉字教育固根基强传承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与标志,规范书写是中小学生的必备技能。2024年10月,教育部印发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为实践指明方向。她调研发现,虽多校已重视书写教育,但仍存在短板:各学段普遍有写错字、用拼音替代汉字的现象,高中生笔顺不规范、书写潦草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在2025年1月区第十七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上,她提出“关于加强石景山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的建议,明确书写需兼顾“写对”与“ 写好”,且以硬笔为基础。
目前,语文课已成为书写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时长、课程设置、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等均已启动改革。她坚信,久久为功,中小学规范书写教育必将结出硕果,为传承汉字文化筑牢根基、增强自信。
在教育岗位上,她30余年深耕一线,尽显师者本色;作为人大代表,她履职时心系民生,诠释为民担当。未来,她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践行代表职责,为学生成长引路、为区域发展献策,续写履职尽责、不负使命的崭新篇章。
来源: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