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央视直击歼-35满线量产,每72小时下线一架,F-35或迎挑战

车间里,机械臂像心脏一样脉动,绿底漆的机体一节节沿导轨缓缓前移,座舱那块大屏毫无遮挡地亮着,数据像呼吸一样跳动着。镜头并

车间里,机械臂像心脏一样脉动,绿底漆的机体一节节沿导轨缓缓前移,座舱那块大屏毫无遮挡地亮着,数据像呼吸一样跳动着。

镜头并不掩饰细节。 歼-35的零件在不同工位交叠、在光影投射下精准就位,折叠机翼、着舰钩、起落架,一台台“半成品”像流水线上等待命名的战士。 那几枚裸露的编号——3505、3506到3557——像节拍器,告诉世界一个事实:产线已经在跑。

每72小时一架下线,这是报道给出的节奏。 年产50架起步,2027年全面投产后指向百架级别。 27万平方米的新产能、脉动生产线的导轨、模块并行的车间布局,3D打印把主承力框的零件从几千减到个位数,装配周期缩短近九成。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折射出的是一种工业自信——不再遮掩,不再把生产线当成高级机密。

亮屏不仅是自信的表象。 公开的大屏显示了航电界面,报道称氮化镓雷达能同时扫瞄30余目标,探测距离据称比F-35远40%。 这类说法会让人警觉,也会让对手开始重新算账——技术自信,终究比喯张更有力量。

舰载型与空军型同时出现,不是简单的型号堆叠,而是产线设计的胜利。 海军版适配弹射与滑跃,着舰钩、强化起落架、折叠翼,三艘航母的机队需求被写进了生产计划。 空军型与海军型零部件通用率高达七成,同一条脉动线就能输出多种战力,这意味着成本与供应节奏均被拉平。

说到性能,报告里那些指标刺眼——雷达反照面积0.01㎡,涡扇-19双发合计推力约24吨,极限2.2马赫,机腹弹舱容纳6枚空空导弹并能挂载400公里级的超远程导弹。 双发设计带来的冗余,对舰载机尤其重要:甲板上,发动机故障不再意味着坠海。 维护成本、涂层耐用性之类的话语,变成了持续部署的算术题。

外销的影子也在画面之外被拉长。 巴基斯坦40架的订单、飞行员在中国训练、首批交付窗口指向2026年——这不是简单的买卖。 武器市场的政治捆绑,是现实中的一张门票,能否把它撬开,决定了竞争格局能否被重写。

看着满车间的“绿皮机”,我忍不住自言自语:技术能被秀出来,才是真的强。 但把生产线摆在镜头前,也是在向每一个潜在对手宣告:你们的隐身光环,不再是独占的答案。 工业化生产、模块化设计、双发冗余、低维护成本——这些词串起来,就是现代空战的一套新剧本。

有人会兴奋,有人会焦虑。 我只在旁边数着零件,听着导轨的节奏,想象未来某个夜空里,这些在车间里被命名的机体,如何改变战场的声响。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9
用户10xxx29 6
2025-10-10 20:21
像分拣快递一样容易
圆圈
圆圈 4
2025-10-10 22:14
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卧薪尝胆,是时候秀肌肉了。
孔武松
孔武松 4
2025-10-10 19:25
这种文案,需要雷布斯,让雷布斯写哪更有一番战力。[点赞]

如鱼得水 回复 10-10 23:07
必须得余大嘴来才行啊,毕竟遥遥领先

八点半上班
八点半上班 3
2025-10-10 22:48
厉害了
用户10xxx49
用户10xxx49 1
2025-10-10 22:08
现在我们国内。生产什么都是流水线作业。肯定牛逼
与狼共舞
与狼共舞 1
2025-10-10 23:44
看到进气口就知道是p图
火云邪神
火云邪神 1
2025-10-10 22:14
[点赞]牛,贴肩膀上的膏药都没撕下来就生产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