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财年第四财季,苹果公司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财报。全球层面,总净营收同比增长 8% 至 1024.66 亿美元,净利润更是激增 86% 达 274.66 亿美元,每股摊薄收益 1.85 美元远超市场预期,推动盘后股价上涨逾 3% 并突破 52 周最高价。然而这份亮眼业绩背后,大中华区却成为唯一的 “拖后腿” 市场,营收同比下降 3.6% 至 144.93 亿美元,继 2023 年第三财季起的波动下滑后,再次陷入负增长困境。

对于这一落差,苹果 CEO 库克给出的解释是供应限制导致 iPhone 销量环比下降。他透露,iPhone 16 系列产量预估未能匹配实际需求,使得公司在第四财季积压了大量订单,而 iPhone 17 系列的市场需求则表现强劲。但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营收下滑的根源是内外部压力的双重挤压。
内部来看,苹果近年产品创新节奏放缓,iPhone 主力机型升级幅度有限,难以激发用户换机欲望,加之定价始终保持高位,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吸引力持续减弱。备受关注的 iPhone Air 更是因仅支持 eSIM 且国内运营商未完成适配,发售时间推迟至 10 月 22 日,直接错失第四财季关键销售期。此外,苹果在生成式 AI 领域的布局滞后于国产厂商,智能化体验不足进一步削弱了产品竞争力,而其软件生态对中国本土化需求的响应也不够及时。
外部市场的竞争则更为激烈。华为的强势回归重构了高端手机市场格局,凭借深厚的品牌忠诚度和技术突破,迅速收复失地,直接冲击了苹果的市场份额,同时带动了国产供应链的发展和消费者的技术自信。OPPO、vivo 等厂商也纷纷发力,其中OPPO Find X9 系列、vivo X300 系列陆续登场。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厂商已形成共识,纷纷在新一代系统中加入苹果生态互传功能,全力争夺高端用户群体。
产品层面,iPhone Air 的市场表现也未能达到预期。这款主打轻薄的机型虽手感获认可,但为控制厚度牺牲了诸多配置,单扬声器导致音质和音量不足,小电池带来续航焦虑,更有多位用户反馈后盖脆弱易碎裂。知名分析师郭明錤透露,由于需求低迷,供应链计划在 2026 年一季度缩减 iPhone Air 产能 80% 以上,部分零部件甚至将在 2025 年底前停产,这也反映出苹果在新市场区隔开拓上的持续困境。
面对大中华区的颓势,库克表示门店流量同比增长显著,iPhone 17 系列市场反响良好,预计新一财季营收将逐步恢复增长。但现实挑战依然严峻,苹果不仅需要加快 AI 技术落地速度,缩小与国产厂商的差距,还需在产品定价、本土化服务和供应链调整上做出更多突破。
总而言之,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已进入重塑期,在国产厂商的集体围攻下,苹果能否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忠实用户基础稳住阵脚,关键仍在于能否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以更具诚意的创新和服务回应消费者需求。